沪上荧屏又一新亮点 《七分之一》节目引起反响强烈

2004 年 1 月 4 日,进入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日晚 7 : 10 黄金时间,一档 60 分钟的大型电视新闻周刊节目《 1/7 》出现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荧屏上。 这是本市荧屏目前唯一的一档大型电视新闻周刊杂志,在全国地方电视媒体中也属领先,成为沪上荧屏夺人耳目的又一新亮点。

《 1/7 》由三个深度报道构成:严谨深入的事件调查、精彩火爆的社会故事和震撼人心的人生经历。在选题取向上表现出了对硬新闻、软新闻和新闻人物的兼容并蓄。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栏目从名称、结构到包装都洋溢着一种鲜明而质朴的风格;尤显特色的是, 节目淡化了主持人概念,直接由身临第一线采访的记者出镜串联、解说,更具人文亲和,更显深刻、生动。

《 1/7 》开播以来,呈现出大视野、多角度的关怀,从台州私渡案到汉王城的倒塌,从叫停沪“ O ”牌照到首次医药分离夭折,栏目组更是深入四川开县,与当地受灾人民一起过年,亲临禽流感疑似病例发现地,进行调查追踪。

节目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每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办公室里电话不断。节目开播之际正逢上海市两会召开,节目的播出成为政协委员议论的话题,称赞《 1/7 》是一档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文化内涵的优秀节目;不少百姓更是激动地抒发观后感,说节目 故事性强,注重人物个性的刻划和情节悬念的铺陈,富有吸引力。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间性,但人的感知、感悟却没有时间性,更重要的是因为人的命运才最让人关注、牵挂。《 1/7 》节目讲述的新闻事件也许观众早有所闻,但事件中人的真实想法、生活境遇等变化还在延续并又变得鲜为人知。栏目组正是按照“变动事件中的人的变化”路径,以电视记录的时间、方式,揭示新闻事件发生之源。这就是《 1/7 》栏目组所追求的一个全新样式的、独家的电视深度报道品牌。

从观众电话反馈的情况看,这个新栏目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他们在现场与被访对象的交流,碰撞,他们对新闻事件中人物命运、思想和情感的关注,使得向来以快见长的电视新闻也有了一个充分的舞台来展现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目前,在《 1/7 》栏目担当出镜记者的都是有丰富新闻从业经验的电视人,他们中既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近年来自己培养的优秀记者,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这些优秀专业人才的齐心协力下,《 1/7 》开播 5 期以来,取得了总平均收视率 7.84 的佳绩(尼尔森指数),较之 2003 年同期的收视率上升 1.4 ;第 4 期节目的平均收视率更是达到了 10.4 。

《 1/7 》的横空出世引起沪上各大平面媒的极大关注,它们纷纷予以报道,其中一些独家报道还被转载,《新闻晚报》全文转载了《叫停“沪 O ”牌照之后》,《解放日报》也大幅介绍了 2 月 15 日在《 1/7 》播出独家专访《吴若甫:生死之间》。

作为文广传媒集团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改革试点栏目,《 1/7 》栏目力求在运作机制上创新,以机制创新带动节目创新和发展。“让选题更出跳,让记者更出彩,让节目更出色”,创造“七天中最值得期待的一天,七天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小时”。

附 1 :观众来信

附 2 :已播出各期《 1/7 》节目内容简介

1 :观众来信

各位编辑:
   贵台刚开播的大型电炉新闻周刊《 1/7 》已播出了 2 期!从这 2 期节目来看,无论是选题、采访、拍摄和制作都具体很高的水准,对我这样 与度是有联系的;而节目的社会效应,就与观众的参与度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把人文亲和力当作栏目特色的电视节目,可以适度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比如说,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定期组织或根据专题组织观众自费参与的主题旅游活动(如:汉王城探幽)。
   我是一名普通观众,水平有限,以上仅供参考!我相信,全体编导 一个早已厌倦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哼哼唧唧的言情剧、疯疯癫癫的互动娱乐 …… 等节目的观众来说,一个长达 60 分钟的电视节目能够吸引住我的眼球,就能说明一切。在此之前,我看电视基本上固定在上视纪实、央视《见证》、《走遍中国》和安徽卫视《记者档案》这几个节目中,而今天我觉得我又发现了新的绿洲,这充分反映了节目编导人员敏锐的新闻线索把握能力、高超的节目制作水平和平实的人文亲和力。感谢节目编导人员为观众奉献出如此出色的精神大餐!
  《 1/7 》三大版块:重大时事新闻深度调查、纪录片风格的新闻专题、新闻人物故事,立足全国,涉及全球,这样的定位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群体必然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较高人文精神的中青年朋友,而这也恰恰是个性最分明、要求最苛刻、思想最活跃、眼光最挑剔的电视观众群体。所以,要想使这个节目获得更大的成功,需要各位编导付出更多的辛劳。个人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 2 个方面不断改进:
   一是选题范围要凸现地域优势。因为现在类似的节目越来越多了,能收看国内、境外的类似节目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了,远的不说,央视新闻频道凭借它占有更多的国家资源(含人才、网络履盖、品牌和权力因素等)的优势,在新闻专题类节目上比地方台有更强的竞争力,地方台吸引观众的正是中央台不具备的 —— 地域特色。这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是特色,做不深做不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果在选题时考虑体现地方特色,把范围控制在相对的一个空间,比如华东地区,则一定要注意把每一题材做深、做透,引起观众深层次的共鸣。
   二是节目形式要适度体现互动。节目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与观众的参人员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不断给我们观众带来新的更精彩的节目!
  热心观众:阿文 

2 :已播出各期《 1/7 》节目内容简介

第 1期:1月4日

· 生死线

这是一次失败的偷渡行动,也是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 2002 年 11 月 24 日,在浙江省台州海域,公安边防警动用 300 名警力,在陆地和海上拦截 20 名准备偷渡去台湾的年轻女孩。女孩们出海的那个晚上风浪达到 8 级,她们乘坐的那艘小船不堪一击,与她们同行的蛇头狡猾凶残,死亡的危险曾时刻陪伴在她们的左右。

· 重生的私塾

说到私塾,人们也许会想到宁静的小院儿,满口“之乎者也”的教书先生和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学生。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关于旧式私塾的意象,大多来自遥远的记忆,而并非亲身感受。但谁能想象, 2003 年,在河北省的行唐县,又重新出现了一座教授“之乎者也”的私塾。私塾的主人对他倡导的办学模式感到信心十足,但这种自信是否能影响其他人呢?私塾的前景又会怎样?

· 郑小瑛

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有着一个传奇的人生经历。她出生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家庭,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传统,是倔犟、叛逆的性格。她的母亲,她的女儿,都曾经为了爱情、为了自由而背叛过自己的家庭。郑小瑛的个性同样如此。新中国解放前夕,她逃离家庭,投奔解放区; 1976 年清明节,她违反禁令向已故的周恩来总理献花圈。 1998 年, 67 岁的郑小瑛离开她工作了 46 年的中央音乐团,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定居。到了厦门,郑小瑛不止一次地对外界说,她获得了解放。郑小瑛为什么会这么说?她在厦门究竟得到了什么?

第2期: 1月11日

·孙武胜讨工资

西安城里最近出了一位人物,名叫孙武胜,孙武胜现在的工作就是专门帮农民工打官司,追讨被拖欠的工资,孙武胜九年以前还是一位农民工,后来自己做了小包工头,孙武胜自己曾经饱受欠薪之苦,因为欠手下农民工的钱,他的儿子被绑了架,但是他该得的钱又被建筑公司拖欠着,这让孙武胜两头不是人。初中文化的孙武胜决定自学法律打官司,这一下就出了名。当记者赶到西安时,正在忙碌着的孙武胜让记者领会到大规模的欠薪怎么会发生,为什么解决起来会那么难。

· 拯救“汉王城”

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河南省荥阳市的楚汉战争遗址,那里是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割据对峙的地方。遗址包括“汉王城”“霸王城”和两城之间的一条“鸿沟”;“汉霸二王城”矗立在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可最近由于黄河突然改道,河水直冲广武山,致使汉王城城墙根部的山体不断滑坡、塌落。过不了几天,汉王城将被完全吞没,与之相邻的霸王城也岌岌可危。

·斗士阮仪三

被人们称为中国建筑界斗士的阮仪三,这样总结自己几十年来保护传统建筑的经历 ---- “三十年前我是和愚昧作斗争,三十年后的现在,我是在和贪婪作斗争”。近十几年来,中国人趋之若鹜的那些旅游胜地像平遥、周庄、丽江等莫不和阮仪三联系在一起,这位个性鲜明、敢于骂人的知识分子,骂得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发怵但是这些地方又不得不巴结他,这位被许多地方当成摇钱树的古稀老人自己却绝对是知足长乐,他有独特的经历、满腔的热血、崇高的梦想,他要完成自己既定的任务。

第 3期:1月18日

新春特别节目《 2003 ,为上海喝彩》

· 今夜星光灿烂

在告别旧岁、迎接新年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习惯地梳理一下过去一年的思绪,盘点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过得怎么样,实现了哪些愿望,又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上海的许多市民来说,他们记忆里的 2003 年,会多出这样一些往年未曾有过的图景:去看了一场音乐剧,听了一次交响演出。一些看起来曾经那样遥不可及的明星,在 2003 年的上海,与我们的距离是这样的接近。在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我们为他们的精彩演出喝彩,也为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喝彩。

· 恋曲 2003

2003 年的上海舞台,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在热闹的人群中,有一个名叫周勇的年轻人,他在上海出生和长大,喜爱音乐。十年前,为了和伙伴们组成一支属于自己的乐队,他辞掉了工作。如今他又成为这座城市上班族中的一员。和众多普通的音乐迷一样, 2003 年的演唱会,他看了不少,也错过了更多。不过,在他的心里,还在期待着另外一场特殊的演唱会,一场属于他自己的演唱会。这场演唱会将他过去十多年的音乐人生,都定格在这刚刚过去的 2003 年里。

· 乘着歌声的翅膀

2003 年对于上海的乐迷来说是幸福的,因为在这一整年里,精品迭出的上海舞台不仅让他们饱了眼福,还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甚至唤起了他们的曾经的梦想。与此同时,另外一群人也在关注着今年的上海舞台。他们本来就拥有着这舞台上的一席之地,而从这个角度面对 2003 年汇聚在上海这座舞台上的眩目星光,他们想到的或许更多。他们就是从上海走出来的本土艺术家们。作为其中的代表,黄豆豆、廖昌永和陈燮阳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 2003 年。

第 4期:2月1日

· 开县过年

对大多数人来说,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是举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日子。然而,在重庆开县,这个新年却显得非比寻常。 2003 年 12 月 23 日,开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事故中混有硫化氢的剧毒气体大量外泄,导致 243 人遇难身亡, 4 千多人中毒就医, 6 万多人举家迁移。事故发生后的一个月恰是农历新年,经历了悲伤剧痛的人们能不能安然度过重灾后的这第一个新年?春节前我们赶往开县,记录下了灾区人民这段特殊的生活。

· 叫停“沪 O ”牌照之后

新年伊始,上海市公安机关推出了一项重大的举措:停止使用沪 O 公安专段机动车号牌。这项举措从今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到今天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上海的街头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挂着沪 O 号牌的特殊车辆?那些借着“沪 O ”车牌肆意违章、大开霸王车的行为是不是也随之消失了?公安机关又是如何做出决定,向“沪 O ”牌照背后的特权公开挑战的呢?七分之一栏目的记者为此作了一番调查。

第 5期:2月8日

·美丽的愿望树

22 岁对大多数人而言,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光。然而对于一个一出生就患上了脑瘫的人来说,一切都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在辽宁省盘锦市,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女孩,她的双手只剩下一根左手食指能够运动。很多在普通人看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对于她来说却是难上加难。但是,就是用这一个不太灵活的手指,这个叫作于明的女孩却在电脑上敲出了 40 多篇网络文学和近 4 万字的自传。

·首次医药分离夭折

在医院看完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到药房配药,这是大家都熟悉的看病买药的流程。而在一个月前,有一家民营医院和一家民营药店提出,医院关闭自己的药房,让营利性药店开进医院,这种医药分家的新模式在我国还是史无前例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让前来就医的老百姓买到更便宜的药。本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事,不过就在合作热火朝天的开展后没有多久,双方却又悄无声息、不欢而散。为什么这轰轰烈烈的首次 ” 医药分家 ” 在短短一个半月就夭折了呢?

·禽流感调查

这段时间以来,禽流感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巻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1 月 29 日上海南汇区康桥镇也出现了禽流感疑似病例,有关方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这是自非典之后,我们再一次面对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那么在事件发生的一周之后,康桥镇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上海的应急措施又实施得如何?《七分之一》记者深入第一线,从最核心的地带逐步向外对上海目前的防范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返 回

 

2004©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