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881年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在鲁迅先生纪念日举行公众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领导和群众从1936年起就开始的传统纪念活动,延续多年。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断。虹口作为鲁迅先生最后十年生活之地,众多作品诞生于虹口,更有责任守护好鲁迅旗帜。【详细】
本次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上海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鲁迅纪念馆主办,海派文化中心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绍兴、南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东京的鲁迅足迹所到城市代表共话友谊,探讨城际文化交流的前景及途径。【详细】
“‘狂人100’中国版画大展精品展”是一场中国版画的饕餮盛宴,征集了岳敏君、方力钧、杨锋、张敏杰等著名艺术家、版画家的作品,既有以八大美院版画系众多教授为代表的学院派版画家,又着重推出了一批30岁左右青年艺术家的新人新作。【详细】
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的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已经走到了第十三届。每年都以探讨鲁迅的教育思想,畅谈学校的培养心得。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教育思想探讨及实践”,吸引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绍兴的18所与鲁迅有关的学校代表。【详细】
长久以来,鲁迅和他的作品深刻映照着几代人的精神和灵魂。在任何时代,鲁迅和他作品中深刻的忧患意识,直面现实的质疑精神、百折不屈的精神勇气,都是可贵的,既是人性和社会病症的手术刀,又是文化精神的营养剂。【详细】
10月23日上午,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与长远文化集团共同在“多伦文化艺术空间”举办《鲁迅与虹口》大型图片展。展出以鲁迅在虹口的三处居住地为主线,将鲁迅在虹口的家庭生活、朋友交往、文化活动等进行系统展示。【详细】
原创情景剧《我以我血荐轩辕》取材于鲁迅冒着生命危险为杨铨送殓这一历史事件。鲁迅纪念馆创排的这出情景剧生动展现了鲁迅作为一名革命人的骨血与勇气,以及鲁迅精神中所蕴含的为正义而牺牲民族精神。【详细】
虹口区委宣传部与上海话艺合作创排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文学剧在左联纪念馆里实景演出,作为鲁迅文化周的闭幕演出举行,来自各界社区青年将小小的左联纪念馆围满,让故事在一瞬间穿越到百年前的风云岁月。【详细】
于大陆新村(山阴路132弄9号)。于1932年建造,占地面积80.04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
1933年4月,鲁迅从拉摩斯公寓迁此。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等木刻作品集。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修复鲁迅故居。1951年1月7日,鲁迅故居以鲁迅生前居住的原貌正式对外开放。
1959年5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鲁迅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