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和《他的国》(三)
(2009-02-08 23:10:12)
标签:
作家他的国文学性韩寒中国文化 |
至此为止,韩寒已出过十三本书,分别是:《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来去》、《一座城池、《寒》、《光荣日》、《杂的文》、《他的国》,平均每年一本半,基本上,每本书都受到欢迎,单说写作速度,也是很快的,职业作家不过如此,况且,他的赛车生涯也与写作同步,位置保持在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位赛车手的小团队中,其实能把这两件事情中的一件做好,都是非常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的。
中国成名作家对于同辈,往往存有一些礼尚往来的赞美或批评之词,当然,多半也仅限于不同等级的作家之间,我们很难看到作为竞争对手的作家们的相互评价,对于晚辈作家,特别是有实力的晚辈作家,中国前辈作家往往不发一言,这叫我怀疑这些作家是否真的热爱文学——他们也许只是热爱自己写下随便什么文学,或是自己准备抄袭的文学。
我常常听到作家们在写文章或讲演时,谈到自己的写作,说自己是在用心啊,生命啊之类的东西在写,但他们从未说一说,他们是否在用一点点热情或好奇去读?
从他们的作品中,有时甚至叫我相信,他们基本上是少读或不读的,他们的时间大多用来去写,这一类作家数量异常庞大,我不知道他们有何可写,他们手中缺乏文学信息——去写那些已被别人很好地写过的东西,作品即无洞察力又缺乏创见,也就是缺乏文学性。
在中国,一个后辈作家成功的标志,并不是写出具有文学性的小说,而是在销量上击垮前辈作家,这一事实令我感到中国作家并不是在搞写作,而在向读者邀宠卖乖。销量虽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文学质量,若是我们能一百名畅销书作家换来一个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作家,那么也值得的,可惜,我们还没有那样一种雄心,事实上,我们拥有最多的并不是作家,而是娱乐圈儿的后备队,他们随时准备以高价格标出自己的成功,对于作品是具有高价值则毫不在乎——然而他们得不到读者的内心真正的响应,读者们只是觉得他们可亲,却并不会爱他们,他们无法击中读者的灵魂,他们无法使读者思考,更无法给读者以启示,在我眼里,这便是低质量的写作。这样的作家,只是卖文为生而已,在我看与一个街头小贩无异,两者都是为生计奔波,作家坐家里兜着圈子叫卖,小贩在街头直接叫卖,两人手中的货色却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自产自销的大路货而已。
在我眼里,若是为生,何必卖文?卖什么都是可以的,卖文并不能让卖者更让人尊敬。热爱文学并且有骨气的文人即使再潦倒,也不应以卖文为借口,把自认为比别人差一截的作品拿去发表,当然啦,写着玩是没什么问题的,无论想做好什么,都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
韩寒的写作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他的书并不是与我们的时代共起伏,他的书与他的人一样,像一颗贴着我们的时代飞行的慧星,他的观点与想法,并没有融入我们时代的轨道,但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飞回来,闪一下光,然后拖着长长的慧尾消失在人们的视眼之外。
当他运气坏时,人们会说,韩寒越写越差了,因我们不喜欢他了,或着我们只因年龄日长,就足已超越了作者了,或是他的书销量越来越差了,如此等等,然而他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拥有一批基本的读者群,若是运气好,他也许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潮流,他的风格既犀利又清新,他的行文节奏明快,层次丰富,色调清晰,读来又好看又善意,他的叙述既好笑又尖刻,他的为人既真诚又天真,他在行动既自信又骄傲,他生于八二年,今年刚到二十七岁,作为一名作家,他已拥有很多驾驭汉字的经验与技巧,在未来,他有很多机会为读者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