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已经实现了“地铁梦”,接下来将从最初的“有地铁”转向提升地铁的人性化服务、客流安全性、运能功能性。远期规划中,包括崇明等郊区都会有轨道交通。
昨天举行的地铁20周年活动期中,针对不少读者关心的上海地铁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设计等问题,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及市交通部门负责人相继作了解答。
未来地铁梦21条线路1000公里
□本报记者 朱晓立 摄影报道
参加本报征集活动的20名幸运读者昨天来到锦江乐园站为上海地铁庆祝20岁生日,不少读者特意收藏时代报当天推出的纪念特刊,邀请建设者、地铁工作人员在报纸上签名,希望成为未来最珍贵的地铁收藏品。
读者现场“比拼”地铁票卡藏品
“今天时代报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幸运太难忘了,收到地铁公司送出的20周年纪念1日票,也非常开心。我特地带来了一大批珍藏多年的老地铁票卡,和广大爱好者一起分享。读者李”平表示,自己收藏的地铁相关物品有五六箱。
昨天,参加本报“第一批纸质地铁票”征集活动的20名幸运读者在现场办起了纪念品展。除了本报征集的3种类型老地铁票外,从地铁纸质票到地铁卡样卡,从各时期图案各异的地铁磁卡,到地铁请柬、地铁纪念封、甚至地铁工作人员的胸牌,各种带有地铁印记的物品纷纷亮相。
坐在101号列车上的读者张国华无法平静。“我可以算最早乘地铁的市民代表。当时地铁公司邀请市民代表试乘,我报了名,没想到很幸运就选上了。”张师傅拿出了用塑料纸包裹起来的一张邀请函,上面清晰地写着1993年1月19日,时任地铁公司领导李国强的亲笔祝词“向您祝福、幸运!”,当时他就凭这个邀请函乘坐了最早的1号线。
退休教师钮华民也开心地与其他读者交流收藏地铁票卡的经历,“当年通车我也坐第一辆车,没想到20年后还能再来。正是当年的经历,让我20年来一直做个有心人,不断收集地铁票卡。”
“铁丝”收藏本报特刊邀众人签名留念
昨天本报推出的《改变·轨迹20年》纪念特刊一在各地铁站露面,就引起读者兴趣。有幸乘坐101号列车的许多“铁丝”纷纷收藏该期特刊,并邀请同车旅客签名,用自己的方式为地铁20岁生日庆祝。
现年69岁和70岁的张开明、顾顺玑夫妇昨天上车后互相拍照留念,一早阅读本报纪念特刊后,还不忘拿出来邀请其他地铁“粉丝”签名。张开明说:“这张报纸的头版上已经签满了,我希望今天在场的乘客都留下大名,再过几年这会是一件重量级的地铁纪念品。”“地铁爱好者、地铁副总裁、第一代司机、调度员都给我签名了,感觉很激动。”一位读者拿着本报,笑得合不拢嘴。20年前担任首列地铁列车司机的曹坚也在一旁感慨道:“现在还能记得20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最感人的就是现场市民一次次的欢呼声,以及地铁职工流下的泪水。能成为一名连续20年服务地铁乘客的工作人员,是一件光荣的事。他们邀请我签名,我很开心,这是我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