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中设置参事室的设想,源自毛泽东。 1949年在上海解放前夕,毛泽东电示华东局领导邓小平、陈毅等人:“上海解放之后,应设立某种咨询机关,例如参议室……”
●比之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事的数量可谓凤毛麟角。但参事们的深厚资历、独特身份和中肯意见,令他们的意见份量不轻。“我们的建议、意见,可以直接送到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去;同时市领导和各个委办局的领导,也经常主动来交流信息,便于我们提出意见、建议。 ”
□晨报记者 舒晓程 林颖颖
上海市政府“智库”迎来6位新成员。
17日上午,上海市政府举行参事聘任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为新任参事许佩琴、杨洁勉、吴大器、金亦民、徐静琳、蔡建国颁发聘书。副市长赵雯,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等出席聘任仪式。
作为政府智力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走过63年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至今共任命、聘任参事193位。
对新聘的6位新成员,杨雄在当天的聘任仪式上说,“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上海更加需要‘善听’、‘智行’。”为此,他希望参事们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聚焦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次问题,聚焦社会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难题,多提一些具有战略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如果说以前较多的是建言,那今后更多的是献策。”新聘为参事的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主任徐静琳,昨晚在接受采访时说。
目前共有28位参事
参事,顾名思义,“参核其事,参与其事”,向领导直接谏言。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参事”是个多少显得有点神秘的职业:他们由政府专门聘任,享有“智库”、“智囊团”、“政府高参”的美誉。他们长期居于幕后,却往往出语重要。
资料显示,成立于1951年2月16日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至今共任命、聘任参事193位。而根据参政咨询的需要,目前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共分为四个业务组,包括金融经贸组、城建航运组、科教文卫组和社会法制组。“加上新聘任的6位参事,目前市政府参事室现有聘任制参事25位,任命制参事3位,共28位。”相关部门表示。
作为来自法律方面的专家,新参事、上海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主任徐静琳,1982年起就开始在大学从教,至今已32年。在行政法和港澳基本法领域研究,徐静琳颇有成果。另外,徐静琳还曾担任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以及两届宝山区政协副主席。“受聘市政府参事,意味着一个新的平台,更多的是责任。”徐静琳坦言。
直接向市领导建言献策
参事如何“参事”?对此,杨雄在昨日的聘任仪式就希望,参事们能坚持“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能及时反映有关改革、发展、民生的真实情况,使政府决策更加贴合实际、更加具有时效。
而相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参事在任期间,主要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思考,向市领导建言献策。另外,为能够“集思广益”,参事室也会组织一些大型论坛,如“参事国是论坛”、“沪台研讨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参事们也会形成一些报告。”
对于未来的履职之路,徐静琳就表示,今后自己将结合法律专业优势,“在推进行政法治的进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上海自贸区行政体制的管理、执法等方面改革,应多调研、多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