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时30分,闵行七莘路商业街上,一辆轿车急停、开门,记者随闵行便衣反扒队探长姜峻冲了出去。十步之外,4名便衣警察摁倒1名扒手,从他的衣兜里摸出一只皮夹。这场“短兵相接”的胜利,始于一套情报数据——查询几十条“110”接报案记录、调看大量视频确认扒手容貌、凭一辆黑车号牌找到其住所……
上海市公安局在日前的“打击街面侵财犯罪”发布会上披露,截至今年3月20日,警方破获2440起扒窃(拎包)案件,同比上升103.5%;破获1956起盗窃“三车”案件,同比上升129.8%。警方表示,“大数据”、“大情报”改变了反扒格局,引导侦查打击机制再升级。
跨区作案:挑战传统反扒术
近年来街面侵财犯罪的变化令反扒不得不变:跨区作案成为常态,扒手行踪捉摸不定。去年,一名扒手包租黑车,半夜从松江到杨浦,潜入医院病房行窃;今年,在一次警方行动中,记者亲见一辆接应扒手的黑车为防盯梢钻进了只容一车缓慢通过、两侧是马路菜场的小巷,到了作案地点,扒手又当场购买一辆燃气助动车,以便事后逃走。
扒手已经具备很强的机动能力,而警方的侦查力量却很分散。上海市公安局披露,全市范围日均发生170起街面侵财案件;而根据记者走访获得的信息,各区县专职便衣反扒约10-20人,包括部分正式编制外的辅助警力,另有警力分散于刑侦部门、轨交警方、基层派出所。与发案数相比,现有警力很难保证警方能高效抓到扒手。
传统反扒技艺也在变局中经受挑战。传统反扒技艺需由探员在固定场所巡逻,通过眼神、步姿判断出扒手,随后“抓现行”。这有赖于探员个人的经验技巧,且侦查局限在案发现场。可是,怎么知道贼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一名快退休的老探员说:“我逛南京路几十年了,每天把步行街走上10遍。有时运气不好,撞不到贼。”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犯罪情报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纪海如是评论:“街面侵财犯罪流窜性大。如果仍然延用以前‘刀耕火种’式的侦查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