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开在商场内,消防安全存在隐患。记者看到,伊仕顿广场内的培训机构,大都以商铺的形式租借场地,占地从一个门面到几个门面不等。有的机构只有一间10来个平方米的教室,里面挤着十多位小朋友和家长。家长说,平时放学后或双休日高峰时段,来这里上课的小朋友很多,整个商场或可容纳几百人。
而商场一楼便是霓虹儿童广场,里面有多家服装店。哪怕是二楼的培训机构旁,也零星开着几家服装店。不少家长在商场里等候孩子下课,边聊天边抽烟。有家长担心,万一引燃堆放的衣服、画纸等易燃物,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记者还发现,商场通道内的消防箱旁放满杂物,垃圾箱甚至堵住了消防箱的门。在一家教书法的培训教室外,有一扇标着“紧急通道,闲人莫入”的门,通往一家餐馆,但大门不知被谁锁了起来,紧急通道并不畅通。
在商场墙上,还张贴着商场管理方与承包商之间的纠纷告示。其中提到,去年商场配合大业主乐购超市进行消防设施整改,关闭了二楼和一楼的几家铺位,新增消防通道。然而由于承包商与管理方的纠纷,导致承包商阻挠施工,消防改造拖了近半年还不能如期完工。据悉,目前改造工作尚未完全收尾。
打擦边球培训
那么,这些所谓的培训机构,到底能不能进行教育培训?在宝山教育信息网的“民办教育机构信息公开”一栏内,共列出41家培训机构,显示有宝山区教育局颁发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证,大多冠名以“××进修学校”。其中,嘉年华大厦和伊仕顿广场所在的地址上,只有一家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拥有办学许可证。
记者又登录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输入企业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发现多数培训机构其实是以“咨询”“文化传播公司”的名义注册的,其经营范围也仅限于咨询、策划等,并不能做教育培训,比如上海龙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易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而另一家培训机构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为“上海酱紫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是只能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乐器批发零售等业务。
更有甚者,伊仕顿广场内的一些培训课室,门上张贴了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写明经营范围只能是文教用品零售,可现在依然做起了培训的生意。
对此,一些送孩子来上课的家长表示,以前很少关注这些机构的办学资质或证照问题,更多关心的是教学质量。但现在培训机构突然关门、负责人卷款潜逃的事情频繁发生,很担心万一碰到这种情况投诉无门,各个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扯皮。
对于大华地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宝山区教育局表示,营利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由工商部门监管。如果无教育资质的企业发生超范围经营等违规现象,应由工商部门牵头处理。 而工商部门确认,公司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是不能进行教育培训的,否则就违反了公司法。只有经营范围中写明“培训”的,才能开设培训课程。对于大华地区的上述问题,工商部门已掌握,目前正对这些机构是否有办学资质、是否超范围经营、是否异地办学进行调查排摸,不日将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