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警示价几无可能

  年初,市场有传言说今年二季度有可能取消“警示价”措施,这让他的心里再度燃起了一丝希望,“再贵也要把车牌拿下来。”当时李先生决定不顾一切花“血本”,然而二季度依旧实施“警示价”的消息,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没办法,只能这个月再去碰碰运气。”李先生无奈地说。

  此前,管理部门确实曾放出风声,“综合评估警示价措施”,但是取消该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在对外牌越来越严的限行措施之下,个人额度拍卖一旦放开,价格很可能“失控”,这是管理层不愿看到的。而这可以从不设警示价,采取“价高者得”的单位额度拍卖中,看出一些端倪。今年1月、2月,单位额度的拍卖价格稳定在12万元左右,但是限行新政风声刚传出,3月的单位额度平均中标价一举超过了14万元,创出历史新高。

  另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每年私车增长20万辆 外牌限行只能缓解拥堵

  近期,国家环保部门发布国内9个城市污染源解析,机动车、工业生产、炼煤、扬尘等依然是当今大部分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

  汽车尾气排放,影响空气质量,这一结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于公众视野。尽管汽车业界每次都会出来“辩护”,但哪怕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商也无法否认,只要一天汽油不充分燃烧问题没有答案,汽车尾气污染总是不可避免。虽然汽车限购限行范围不断扩大,但还是跟不上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节奏。

  上海是国内最早实行汽车限购的城市,但时至今日,汽车尾气排放仍与城市上空的雾霾如影随形。

  由此也引发公众探究:上海到底有多少车,会带来多少污染,治理之途究竟在哪里?

  上海每年私车增长20万辆,其中大量通过上外地车牌加入私车大军

  过去三年,上海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速度每一年都超过GDP的增速。2013年伴随全国车市复苏,上海汽车保有量增速超过10%,去年车市回归低迷,上海汽车保有量也回落到三年来最低的8.5%的增速。但不管增长速度快慢,过去三年中,每年还是有约20万辆的汽车增长,持续挑战着上海城市道路的承载极限。

  而在上海严格控制私车保有量的限购限行政策下,沪上私家车数量增速逐年放缓。通过全年的额度控制,沪牌拍卖越来越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上海私车消费的需求。但随着城市多个区域中心兴起和郊区发展,城市人口居住越来越分散,通勤里程越来越长,加上社会观念的变化,汽车越来越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三年中,上海私人汽车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汽车总保有量,每年都是两位数增长;而从绝对数量上看,上海私车每年增长约20万辆,几乎等于汽车保有量增加的数量。

  不难发现,虽然上海每年私车额度增加在10万辆左右,但大量私车绕过这一限制,通过上外地车牌,加入私车大军。今年上海新一轮综合治堵措施中,即将推出外牌进一步限行措施,预计将对上海私车保有量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黄标车污染首当其冲

  多管齐下之后已从2012年底26万辆迅速减至去年底的9万辆

  黄标车、国1标准汽油的老旧车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有大量高污染的尾气排放。这对上海的空气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上海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治理高污染车辆。

  2012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制定了鼓励引导高污染车辆提前报废淘汰的政策,根据车辆的不同年限、不同种类确定标准。对提前报废的黄标车给予3000元-3.2万元不等的补贴标准,对小客车提前报废给予3000元左右的补贴,对轿车提前报废的给予1.2万元-2万元补贴;对2007年上牌的重型货车提前报废的,给予3.2万元的补贴。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对国1标准汽油的老旧车辆,凡提前报废的,给予一定经济补贴,比如小轿车给予6000元-1万元的补贴。对于一些车价较高的长途车、集装箱卡车,基于车辆残值较大,上海市政府再给予额外的补贴,鼓励车主主动提前报废。

  除了一定的激励政策,硬约束也必不可少。例如,对黄标车、老旧车辆的限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限行范围已经从外环扩大到郊环。同时,上海立法对黄标车、老旧车辆不予发放道路营运许可证;对黄标车的检测频次从一年2次上升至一年4次。

  目前来看,政策已经发挥效应,上海黄标车从2012年底的26万辆,迅速减少至去年底的9万辆;国1标准汽油的老旧车辆从2013年底的6万辆,减少至去年底的1万辆。按照计划,今年底,9万辆黄标车将全部淘汰掉,老旧车辆将基本淘汰。说了半天黄标车,何谓黄标车?黄标车是排放物的排放标准达不到国1标准的汽油车或者是达不到国3标准的柴油车。由于这一类型车,贴的环保标志是黄色的,而不是绿色的,俗称“黄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