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和新标杆

  绿色是示范区发展的底色,示范区的生态基底是一块“世界级的料子”。示范区现状河湖水面率达20.3%,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湖荡有76个。

  如何保障示范区建成“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

  “示范区生态发展毫无疑问是我们的首要项目,就是要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扩展生态容量。不能破坏它,而且还要优化它。”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对标这样的要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就提出,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8%左右,先行启动区达到75%左右,这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此外,规划河湖水面率要从20.3%提升至2025年不低于20.6%(新增的河湖水面空间超7平方公里),通过联通河网湖荡,实现活水畅流。

  有了规划还不够,还需要治理和监管。

  10月中旬,嘉善县西塘镇太浦河镇级河长陈贤明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的联合河长如约来到太浦河,对河道的水质、两岸的环境进行巡查。发现河面上有零星水葫芦后,他们当即派打捞船进行清理,“不让一串水葫芦漂到隔壁省市。”

嘉善西塘镇。嘉善西塘镇。

  这样的场景将成为示范区的新风景。沪苏浙两省一市发布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建立联合河湖长制,对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47个主要跨界水体实施联合监管、联合检测、健全数据共享、联合防控等举措。

  这个方案的出台并不容易,毕竟示范区内大大小小的湖荡星罗密布。“一开始,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每次开会,几乎都要‘吵架’”。三地的水务、环保人士都这样描述方案讨论会的场景。

  以太浦河沿线相关水源地一体化管理要求为例,同一条河流,上游认为太浦河是洪通道,下游则坚持应是清水走廊,两省一市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矛盾。

  然而,方案的制定过程,正是践行“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理念的行动场。三级八方的水务、环保部门最终为了同一个目标,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由此,建立联合河湖长制、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会商……一项项一体化举措落于方案中,为三地攥指成拳“治水”提供探索。

  青嘉吴三地情况各不相同,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管理还需作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推进落实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便是这种系统思维下的重要部署,即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一套标准、一张网、一把尺”,将为筑牢示范区生态基底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撑,湖荡纵横、林田共生、古镇错落的优美景象将是示范区最鲜明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