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随着各地高考陆续发榜,新一批 “高考状元”也随之浮上水面。尽管教育部门多年来三令五申不要炒作 “高考状元”,但是新科 “高考状元”们依旧成为了媒体报道的对象。读完铺天盖地的状元专访后,许多网民纷纷在微博上吐槽: “状元”们爱吃爱玩、绝不上补习班、多才多艺轻松夺第一,和我们 “显然不是一个世界的”。
前段时间,广大电视观众对于“抗日神剧”相当不感冒:里面的抗日英雄个个身负绝技,空手入白刃,肉身挡弹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此类神剧违背了物理真实、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而“高考状元”的事迹,则有成为新“抗日神剧”的倾向。
中国人过去主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喜欢传扬诸如悬梁凿壁、囊萤映雪的苦学事迹,让许多学子望而生畏,而现在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让后来人感到难比难学。
“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这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对于一篇以著名数学家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的评价。事实上,将高考状元包装成 “抗日神剧”者,未必是“不懂”,更多是浮躁,让社会不去关注99%的汗水,甚至也不去关注1%的灵感,而是把焦点聚焦在哪怕是1‰的 “花边”上;还有是一丝浅薄:爱吃爱玩、绝不上补习班、多才多艺——这些只是皮相;注重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效率——这些才是他们获得佳绩的本质。这正如一位领导人在讲话中打过一个比方: “看鸭子凫水,上边平静,下边爪子忙得可邪乎呢!”有些学生和家长难免事后会摆出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高姿态,但是在考场上,大家毕竟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只能是战场上的大兵。
网民的吐槽为炒作高考状元再度鸣响警钟。把 “状元”们的成长历程说得像天鹅绒地毯和玫瑰花瓣铺就一般,显然是经不起吹弹的肥皂泡,就像 “抗战神剧”最终会穿帮一样。
“霸气”文科女:一心只考清华,为爸爸“圆梦”
人物:高欣弘
毕业学校:上海中学
高考成绩:537分(语文126分,数学134分,英语144分,政治133分;另获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线下30分加分的优惠政策)
报考大学:清华大学金融专业
“公益”理科男:没有做不出的题,爱读文史哲
人物:李岳泽
毕业学校:上海中学
高考成绩:539分(语文114,数学144,英语144,物理137;获得北大线下60分加分优惠)
报考学校: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