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究竟谁有病?
□晨报记者 张岂凡
前几天听到个消息:一休哥要拍电影了。在一休哥的世界里,你是看不到悲观和厌世的,他总是将烦恼和困难解决得妥妥帖帖。
现在,我又看到“一休哥”的影子了,在稿子里,在浙江天台山慈恩寺中。和我们预计的差距很大:去“短期出家”者中居然有4位“90后”!在他们的世界里,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多少有点没方向?他们无法像真正的一休哥一样,在脑门上划两圈,然后闭眼打坐一会,一切皆有解决之道。他们的“道行”还少了些。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打坐”沉思了:难道他们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而非要用 “短期出家”的方式来强制解决一些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许是我OUT了,因为 “他们虽然吃着粗茶淡饭,但感觉与同道中人相处甚好,压力减小不少”。这说明“短期出家”对于他们是起作用的。
反倒是“外面的人们”,依旧表现出不少焦虑的症状来。外面有人质疑着:这“短期出家”不会是寺庙的自我炒作吧?
面对质疑,慈恩寺住持却看得很淡:随他们说去。他甚至都不愿多谈这个 “创意”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大家吃饭时商量出来的”。我赞赏这份淡定,我信了他。最近,我一直在写色狼泛滥的新闻,内心多了些“负能量”,如今再次相信了一休哥的“童话”。
下午开会时,同事们在某个瞬间迸发出一个共识:现在许多事情,都是有病的表现,觉得朱德庸的《大家都有病》画得太深刻、太刺痛。我下了个结论:慈恩寺并没有病,短期出家的“90后”“没有大病”,而不去现场走走看看、就在评论的人们,倒是病得不轻。
写此文,我不是要将“90后”们都叫去“短期出家”,只想说清楚 “出家”背后的社会源头和责任。社会,就应该坚持正方向、正标准、正能量,给“有病”的孩子们帮助和呵护。我们在“正”上面有点“虚”,才让“90后”们想去出家。
我有点厌恶自己做的色狼和城管的新闻了,我要好好反思一下,也要戒几天微博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