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为期9天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

  7月20号,电影院在阔别观众178天后重新敞开大门。仅5天后,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在影院、商圈、社区与影迷“重逢”。疫情之下,国际影人 难以抵达上海,电影节的征片、甄选、影片传输更困难重重;但本届电影节的亮点毫不逊色以往——320多部展映影片中,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片达232部。统计显示,影院展映累计达1146场,观众超过14.75万人次。购票人群中,“90后”观众占比56.8%,成为观影主力。

  作为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影视节,本届电影节展映影院的上座率严格限制在30%。加之金爵、亚新不走红毯、不评奖,活动也削减规模,以往的“仪式感”看似少了。然而,本届电影节创新推出露天电影展映,14天里,在全市7个商圈、36个社区进行50余部中外电影放映,接近150场次,观影人次超过1.35万。这是全新的“仪式感”。

  久别重逢,来之不易。在防控疫情的特殊背景下,2020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全球的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举办电影节的“上海方案”,也发出了人们的文化热情正在释放、城市生活陆续恢复正常、中国电影行业迈出再出发新步伐的信号。请听本台记者臧明华发来的报道: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7月17号官宣举办日期,一天后就发布影展排片表,3天后影展售票全面线上启动,一周后,电影节就正式开幕。虽然节奏快、但每个节点是扎实稳步在推进。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说,这得益于每一位服务于电影节工作人员的全力付出。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最坚持的还是能够线上线下相结合]

  预料到今年的票难抢,大学生小王运发动亲朋好友,竟然抢到20场电影票,比去年还多。她说,虽然进入影院要查随申码、量体温,有的还要登记信息,必须全程戴口罩,但是能够坐在影院里,在大银幕前看电影,已经很满足了。

  [基本上想看的都看到了,费里尼的话,我看了《浪荡儿》、《朱丽叶与魔鬼》、《罗马风情画》。毕竟这还是每年夏天都会参加的电影节,还是很开心的]

  不止普通观众,很多电影人对上海电影节的举办也由衷赞叹。《我不是药神》一片的导演文牧野说,

  [从我入行开始,几乎每一年都来上海电影节,我其实特别害怕今年来不了,还好,我们上海电影节今年照常办了,我就赶紧过来,把所有电影都看一遍]

  对于电影人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行业交流、交易的好机会。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首次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贯通举办,功能齐全,成本低、又便捷的国际影视云市场,启动报名不到十天,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海外展商覆盖五大洲、首次突破五成。

  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挖掘新人、培育新人、共创未来的好机会。今年,电影项目创投收到来自9个国家450个项目申请,遴选后有39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项目创作人在电影节期间进行陈述、洽谈、试映,业内发现了一批优秀项目和人才。著名编剧董润年说,电影项目创投把优秀项目和人才直接推送到产业机构面前,通过洽谈完成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和成片保障。

  [对年轻导演来说增加了很多曝光机会,资方也是永远在寻找新的力量,能够把他们嫁接起来,能够帮助一些好的项目迅速成长,确实是一个所有人都有成就感的事儿]

  傅文霞说,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是吹响了影视行业重启的号角,也全力赋能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海内外展示了一个办节的上海方案。

  [行业肯定要办活动,办活动就说明这个地方产业是有活力,不单单是给中国行业,我觉得全球的行业都是一个非常有信心的举动。办完以后,对下半年其他的一些办节,多多少少给大家一些信心,大家也可以参照我们,也可以比我们办的更加好]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落幕,但“上海观影惠民季”启动,观众购票每张立补10元。光影之行,永不停歇。)

  疫情之后,全球第一个室外音乐节是在上海辰山奏响乐章,全球第一个A类电影节是在上海 重启,再到今天开幕的电视节,这样的第一还能数出许多,伴随着这些重启的大幕,上海城市烟火气回来了,城市活力回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入口、门口、活动点…………各条防疫闭环上严而又严、细而又细的疫情防控是上海文艺复兴的底气和基础。这当中既有市民对城市治理、疫情防控的信任,还有政府对市民顾大局识大体,积极配合防疫的信心。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这样的文艺复兴,不仅是娱乐文化的胜利,更是整座城市、全体上海市民的胜利,是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写照。

  短暂的离别,总会让重逢变得更美好。从闷在家里到走进剧院,我们花了半年时间,这看不到龙标、听不见舞曲的半年,我们用自律和坚持守到文化复兴的今天。而现在,我们也丝毫不能放松防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这座城市的精彩持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