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干山路:从民生到时尚仅一步之遥

  “M50”并不是某个秘密潜伏特务代号,而是莫干山路50号艺术天地的简称,在当今申城颇有人气。各地来沪的旅游者、前卫奔放的艺术家、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时不时地在M50高大斑驳厚重的厂房里穿梭。

  把停产、废弃的工业厂房打造成时尚的、以视觉艺术和艺术设计为主体的园区,属于脑洞大开的创意。虽然M50已经成为文艺青年和老外的打卡圣地,但是跟其原先主人的名气相比较,依笔者看法似乎还差一些。

  M50的前世跟民生有关

  将日历翻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民族企业家周志俊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转移至上海莫干山路60号(解放后改为50号),在上海开办了信和纱厂。信和的英文译名是“NewChina”,昭示周志俊等一批民族企业家复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上海人对周家不太熟。实际上周家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均占我国近代史上重要地位,可以同盛(宣怀)家和聂(稽规)家平起平坐。周志俊(1898~1990)的爷爷周馥(1837~1921),安徽建德人,先做两江总督,再任两广总督,积极参与了后期洋务运动;周志俊的父亲周学熙(1866~1947),著名实业家,做过北洋财政总长,分别是开滦矿务总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和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办人。1918年,周学熙开始筹办青岛华新纱厂。为了同美国美兴公司洽商订购机器设备事宜,周学熙挑选儿子周志俊担任翻译。从此,周志俊便踏上民族工业之路,和父亲一起共同管理华新纱厂。

  当时,青岛地区除了华新纱厂,其余均为日商企业,如大康纱厂、丰田纱厂等。由于同日商纱厂竞争激烈,华新纱厂时常处境艰难,但周家父子在业务经营和生产管理上,尽心竭力、出奇制胜,生产、销售始终蒸蒸日上。该厂出品的“五子登科”牌棉纱规格齐全,质量良好,不仅畅销华北、东北各地,还一度扩大到江南地区和华南的广东、广西一带。1936年华新纱厂研制出著名的阴丹士林布,取名“爱国蓝”,立即成为市场抢手货。至抗战前夕,华新纱厂在周家父子苦心经营下,拥有4.4万枚纱锭、8千枚线锭、5百台布机规模,属于纺织印染全能厂。

  抗战期间,爱国实业家周志俊用200辆卡车运送自产纱布和战略物资支援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周志俊除了继续经营信和纱厂之外,还陆陆续续创办了10多家企业,成为上海久安系的掌门人。

  有趣的是为了给信和纱厂壮声势,那年周志俊甚至请来了声名显赫、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以及做过总理的颜惠庆当首席董事,犹如今天不少企业喜欢拉一帮名人助阵挂名一样。  1950年,周志俊做出惊人之举:向正在朝鲜前线英勇抗敌的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1954年,周志俊将自己名下的主要企业(包括信和纱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信和纱厂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改革开放又改名为春明粗纺厂)。1956年,周志俊主动提出放弃上百万定息,以支援祖国建设。1999年,春明粗纺厂停止其主营生产。2000年起,通过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业态调整,M50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