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马路:港口老码头升级为时尚消费地

  外马路依水傍城,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了百余年前的开埠记忆。它沿着黄浦江西侧延伸,北起东门路,南至今天的南浦大桥,成为上海整体转型升级的缩影。

  提到外马路,绕不开的是一个深深铭刻在城市记忆中的名字:十六铺。据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名街》记录: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这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水上交通枢纽。作为南北货物经水路抵达上海的靠岸点,外马路上出现了一大批新码头、新仓库,大大促进了近代上海商贸事业的繁荣。

老照片中的外马路,一片舢板过江、沙船云集的繁忙景象。(资料图片)老照片中的外马路,一片舢板过江、沙船云集的繁忙景象。(资料图片)

  1949年后,十六铺码头成为全国大宗货品的进出港、江浙副食品的集散地。在这个城市出现地铁、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从黄浦江的这一头去到对岸,只能靠摆渡、轮渡,十六铺客运码头,成为勾连浦东、浦西的唯一通途。彼时人们对十六铺码头的印象或许是实用、便利、繁忙,可是和美,毫不沾边。

  如今的外马路,早已卸下了作为港口码头的光荣重担,变成了精致优雅的时尚地标。2010年世博会成为唤醒城市记忆、重塑遗产价值的重要契机。俨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十六铺蜕变出了一个全新的样貌,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视野中来。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被视作浦江两岸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开篇之作,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外马路、老码头及复兴港仓库旧址经过改造后成为集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的新空间,点亮了人们的生活。

  今天,外马路已经成为了一条与外滩延伸线相匹配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水景岸线。

  曾为联络江浙与全国水路贸易的枢纽,给外滩地带码头转运带来极大便利

  沿着东门路、十六铺游览中心、复兴东路渡口、老码头、董家渡、幸福码头创意园至南浦大桥,一路走来会发现,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外滩、陆家嘴相比,外马路显得清静许多。

  经典石库门特色建筑与现代玻璃钢结构建筑元素的融合,营造了外马路具有冲击力的街景。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旧与新的交织、近代和现代的结合,它充满了年代的记忆,又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意,化身为一处时尚休闲与怀旧文化体验相并肩的滨江空间。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则是一片“江中舢板过江、江边沙船云集、岸上仓库林立、外马路上挑夫卸货号声此起彼伏”的繁忙景象。

  外马路,是十六铺的起源地之一。20世纪初叶,十六铺已是远东第一港口。一度有说法: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十六铺”并非单指某一个码头,而是对黄浦江边一段历史时期出现的50多个散货码头的总称。商贾们从水路抵达上海,在十六铺码头设店开业,开启在上海滩的闯荡。

  老白渡码头、洞庭山码头、万聚码头、永盛码头、新昌码头……密密麻麻扎遍了整条马路。一旦大批沙船到港,沿江的“箩夫”“扛夫”黑压压的一大片,扛着货,像蚂蚁搬家一样,场面蔚为壮观。有运输木材的、也有运输柴草、陶器的,鸡鸭鱼肉蔬菜山珍在这里疏散,棉布、香烟、火油、柴油和各种日常用品经这里运往全国各省。昼夜更替,十六铺码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片熙熙攘攘。

  当年的码头附近还有上海独有的景象,就是有许多以码头命名的街道。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白渡路、轮船码头、董家渡等等,成为上海唯一、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

  今日所称的这条外马路修筑于1906年,当时称为“新外马路”。那是因为彼时在黄浦滩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已经有了一条外马路,是上海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新式马路。  “新外马路”出现后,原来的“外马路”改称“里马路”,1946年,改名中山南路。

  这两条马路的修筑给外滩地带的码头转运带来了极大便利。据载,当时“铺户繁多,商贸屯集,市面为之振兴”,带动了百业的发展,南市老城厢市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甚至还用上了自来水。

  此后铁路运输兴起,外马路的水路漕运功能逐渐式微。1949年后,外马路进行了整顿,码头经过改造,成为了上海的水上南大门、与江浙地区水上联络的枢纽,大量水果、蔬菜、农副产品从这里卸货。1970年代,随着客运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装卸区与客运站合并起来,以十六铺码头为基地,成立了上海港客运总站。

  在城市出现地铁、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要经过码头来往于浦西与浦东之间,从黄浦江的这一边去到对岸,只能搭载摆渡、轮渡。很多人应该还有这样鲜明的记忆:摆渡站上有一扇铁门,等轮船到了码头,一开仓,等候过江的人、自行车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这幅老码头上的景象,早已消失在了城市生活里,但那却曾经是另一种上海的早晨。

  随着城市交通运输的升级,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必然的。2004年,十六铺码头候船大楼被爆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承担客运功能的十六铺码头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外马路的名字,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淡忘于历史的角落,它默默端坐于上海开埠的历史一角,极少再为世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