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轨道交通系统气候风险地图出炉 大风低温暴雨雷电系主要气候因子

  去年8月的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申城送来狂风骤雨,还直接导致上海多条轨交线路停运和限速。在上海这座深度依赖轨道交通的超大城市,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究竟会给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什么影响?每天都要依靠轨道交通通勤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风云变化给轨交安全运营带来的变化?

  日前,上海市气候中心一项关于“上海轨道交通系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对策措施建议”研究顺利结题。一份上海轨道交通系统气候风险地图已为上海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提供决策支撑:除了台风天气,包括冰冻雨雪、低能见度(雾霾等)、高温热浪、暴雨雷电等天气和气候事件都会给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

  中心城区轨交暴雨灾害风险高

  风险地图是根据上海市申通地铁运营公司的运营日记和上海气象统计资料统计绘制而成。根据地图,大风、低温、暴雨和雷电是影响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四大主要气候因子,大风灾害风险较高的路线主要集中在东南区域的沿江、沿海的2号线、16号线;中心城区的路段容易受到暴雨灾害影响;虽然上海冰雪并不多见,但是低温冰雪灾害仍然存在,并给西部的9号线、13号线和11号线带来运营压力;而3号线、6号线的东南段最容易遭到雷电灾害“突袭”。

  “风会造成限速、吹落广告牌等,暴雨会造成雨水倒灌、积水等,而雷电会电击高架轨道和电力线网设施,造成线路跳闸,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校辰博士说:“了解影响轨道交通的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轨道交通的影响和风险,以及针对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何种适应性措施,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很重要。”

  气候风险也应纳入城市规划中

  目前,上海轨交部门已经根据气候专家提出的应对气候风险对策建议,完善基础建设和相关应急管理。比如,面对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强降水事件,加强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的监控,改善道路排水系统及涵洞泄洪能力,限制内涝的发展;完善了高架线路车站、基地、列车、触网防雷措施工作,当出现雷暴强降雨天气,运营线路对地面、高架车站改自动驾驶为列车司机手动驾驶,以保证突发情况下列车司机能及时处置,确保列车运行平稳有序。

  “国内外有多个国家或城市都已形成应急管理体系,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影响。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天气和气候事件也在发生变化,随之带来的对轨道交通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刘校辰说,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一成不变,近几十年来,上海地区除了大风和低温日数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外,其他气象风险因子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的气候变化。提前做好风险措施,比后期补救更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防范措施全部按照高标准规划建造,而是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和设计。”

  据了解,上海市气候中心还将利用更精细的城市观测,增加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预判,为城市轨道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更精细化的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