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到2025年河湖水面率提升至10.2%,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水绿交融的生态城市

  临港新片区将以建设生态美丽河湖,以优化亲水生态空间为重点,加快提升水绿融合、功能复合和生态空间品质。

临港新片区假日皇冠酒店。临港新片区假日皇冠酒店。

  6月5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处长龚红兵对媒体表示,“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围绕“地区环境质量只升不降、生态红线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按照“扩容、强基、严管、高标、服务”的整体战略路径,推进花园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的建设,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创新,争取成为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在建设花园城市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完善“两环、多楔”生态结构、强化公园体系建设、依托绿林廊道网络体系形成水绿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具体来说,临港新片区将以生态走廊建设为森林建设重要承载区,打造缤纷多彩、林城共融的森林景观,提升森林资源功能性和可达性。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将坚持“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局部特点因地制宜,实施湿地等生态环境修复,打造出“林水+湿地景观”、“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空间。

  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临港新片区将编制覆盖新片区全域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按照分级、分类、分片管理理念,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设生态美丽河湖,以优化亲水生态空间为重点,加快提升水绿融合、功能复合和生态空间品质。

  同时,临港还将加强源头管控,在土地出让、划拨阶段明确海绵要求,在设计审查、项目验收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指导各类项目建设,打造生态大海绵体。

  在建设无废城市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等方面设计,实施固废全过程分级管理。

  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布局污水管网系统,推进节水型园区和企业建设,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积极开展企业中水回用试点;推进重点企业VOCs减排。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排放水平,为临港后续产业引入提供大气环境容量。

  龚红兵透露,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目标的河湖水面率要从9.9%提升至10.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1%提升至85%;森林覆盖率从10.5%提升至18%;生态空间用地占比从19%提升至25%;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从80%提升至100%;水功能达标率一直保持在100%。

  为了助力临港新片区高质量绿色发展,6月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环境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于7月1日起实施。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余飞麟表示,本次改革是以环评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并在去年全市环评改革的基础上探索2.0版环评制度改革,具体举措包括源头减量、两证合一、优化管理、提升服务、分类监管五个方面。

  今后,临港新片区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首推“两证合一”改革。

  余飞麟介绍道,未来,临港新片区内建设单位在办理环评审批时,可同步申领排污许可证,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事项的“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此前,这两项行政许可事项是“串联”关系,每项审批时限有20个工作日。

  “此前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需要跑两次,在新建项目前,开发主体需要办理环评审批,在完成建设之后再做排污许可证。”余飞麟说,在“数据跑路”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上,力度空前的改革得以实施。

  除了两证合一,一些项目还可进一步免办环评手续。

  余飞麟表示,7月起,临港新片区内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免于办理环评手续;生产制造、电子通信、社会服务、城市基建等行业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部分项目,免于办理环评手续。据统计,新政策实施后,临港新片区范围内约60%的项目已经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这意味着,7月1日起,临港新片区范围内约60%的项目可免于办理环评手续,环评文件编制和审批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办事流程更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