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即可完成核酸检测的分析仪、首度亮相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骨科3D打印工作站……工博会上不少高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走向货架的步伐都在不断提速,其背后是上海多措并举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实成效。请听本台记者李雪梅发来的报道:

  核酸检测的流程分采样、核酸提取、PCR扩增检测分析。按照目前的速度,最核心、也是最费时的环节在PCR扩增检测上,需要1个小时以上。展会现场,驷格生物研发的微纳芯片变温核酸扩增分析仪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到5分钟。展台负责人陈昌博士介绍,作为上海市应急攻关项目,该项目从立项到研发成功一路走“快速通道”:

  [所以我们就很快地5个月之内从一个概念迅速在学术上实现,然后又通过我们工业研究院很强的产学研能力,推进工程研发、产品落地,现在要向国家药监局做报证审批]

  疫情暴发之初,上海就围绕“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环节迅速开展应急科技攻关工作,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首次亮相展会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就是其中之一。斯微生物相关负责人郑竞翔介绍,该疫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初步的动物数据包括小鼠、灵长类的数据显示,这个疫苗用在动物身上有很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输于国外已经在文献中报道过的疫苗]

  多措并举,对症施策,成果走向市场的路径更顺畅了。上海试点的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就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医”合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参展的昕健医疗聚焦骨科3D打印领域,公司副总王琦说,得益于此,公司与上海交大医学院戴尅戎院士团队之间合作,将实验室成果拿到企业进行产业化,造就双赢格局:

  [他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工程师把它实现出来。我们跟他合作完成了(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MAH的第一证,所以未来的市场是很广阔的]

  制度创新释放的创新活力在展会现场随处可见。此次收获工博会大奖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最近刚通过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注册检测、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审评,但在年初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这一新型MRI系统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效力过,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肺功能损伤诊断进行精准检测。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科技处工作人员张丽说,这一项目就是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成果转化上的鲜活案例:

  [研究院允许科学家们兼职创业的,把成果通过转让的形式入股到企业,我在研究院里可以继续做技术创新,在公司里可以做它的成果转化,是一个全链条的转化模式]

  以上由记者李雪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