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高管来当“周末站长”;动迁居民为了每天打卡,特意在附近买老房子……虹口区民政局介绍,虹口区市民驿站服务空间已从两年前的4.45万平方米,拓展到7.65万平方米,去年全年服务人次达726.57万。虹口区的35家市民驿站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早上7点半,老虹口陶建华又准时来到了北外滩街道第一市民驿站,打开大门,迎接日托老人的到来。这一天有书法班,他熟门熟路地从柜子里取出了宣纸和笔墨,准备妥当。

  【书法班来搞活动,我要把他们的材料都准备好,墨汁啊,书画室里都放好。】

  陶建华并不是驿站的管理员,只是因为家里住得近,常来驿站消遣消遣。谁知一来,就是连续三年。虽然他现在已搬离了北外滩区域,却仍然坚持每天固定时间来开门,风雨无阻。

  【我在这里时间这么长了,有感情了。我动迁了以后,买的房子,就买在四川路,就是因为离这里近,骑助动车,几乎天天来。】

  驿站里进进出出的老朋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陶老师。国画、象棋、摄影……陶建华从享受驿站服务的居民,成为了驿站特色课程的培训老师,和更多居民分享自己的特长。在北外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叶丹看来,志愿者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散播出去,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主动投身驿站的“共建共治共享”,为驿站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我们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铁杆忠粉,把驿站当成自己的家。组织自治管理点,打通内循环。蒲公英志愿者管理体系,书画班老师是社区居民、舞蹈班带头人也是社区居民。实施“周末不打烊”之后,一批企业家、外籍高管、社区工匠,担任“周末站长”。】

  市民驿站的服务对象无门槛、不设限,不管是否在这里居住、工作,驿站都欢迎大家进去坐坐。居民蔡玲娣说,许多课程都深受欢迎,报名就像年轻人抢演唱会票一样。这里来得最多的是“双白”人群:白领占三四成,白发人群占六七成。在活动室里,99岁的陈玉梅精神矍铄,和老伙伴们伴着音乐,做健身操。

  【一个礼拜来五趟,像上班一样。做操,聊聊天,开心!】

  在虹口区,平均每0.67平方公里就有一家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今年把社区食堂的后厨扩建了130平方米,推出了“菜品评分墙”,“好评”、“差评”由用餐居民说了算;江湾镇街道则联合区卫健委,针对彩虹湾地区老年人多的特点,在市民驿站开设了骨科专家工作室,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资源。虹口区民政局长耿彧说,区里专门出台了《市民驿站高标准建设导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我们的服务功能再升级,服务版图进一步扩大,延长我们的服务时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25家市民驿站实现了全年无休。到今年年底,我们全区35家市民驿站将全部做到全年无休。】

  以上由记者顾隽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