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元旦至今,上海不是雨雪霏霏,便是阴冷刺骨。与南方许多城市一样,上海各界也开始讨论起集中供暖的必要性。复旦大学教授吴力波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给予市民“冬季取暖费”,“这种补助的形式可以通过电费补贴实现。关于上海供暖问题,你怎么看?早报记者走访7户上海弄堂人家,记录他们过冬取暖的故事,希望能为“南方集中供暖之争”提供一个视角。
近日,早报记者走访7户上海弄堂人家,记录他们过冬取暖的故事,希望能为“南方集中供暖之争”提供一个视角。图为昨日,黄浦区方斜路一条老式弄堂,年近80岁的袁秀萍没有打开家中的空调,而是手持独门秘方——“黄豆包”取暖。黄豆包装有约半斤黄豆,用微波炉加热十几分钟,就能像热水袋一样发热。 她的儿子在旁边调试电磁波治疗仪,这个落地灯一样的仪器可以发热,也是家里的取暖设备。 早报记者 张新燕 图
昨日,67岁的陈影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剧。陈阿姨老伴已经过世,平时在家也很少用空调,睡前泡泡脚是陈阿姨冬天取暖的主要方式。图片 早报记者 张新燕
昨日,钦州路111弄10号,70岁的胡菊英老人挥舞着热水袋说,我身体好得很,不怕冷!胡阿姨家中基本不用空调取暖,手中这个绿色暖水袋已经有20年历史了。 早报记者 张新燕 图
由于遭遇了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有关南方供暖的话题,出乎意料地成为了这个冬季舆论最纠结难断的取舍之一。
讨论尚无共识,冬季却愈发寒冷。近日,早报记者走访了7户上海弄堂人家,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他们“蜗居”过冬的不易和互相帮助的温暖。
寒意袭来,80岁住户袁秀萍不开空调不用电热毯,她有一个既环保又省钱的方法——用双面棉布兜住半斤黄豆缝成一个“黄豆包”,而子女和孙辈对她 的照顾更让她这个冬天不太冷;73岁的彭芝英家床单下垫着三条软乎的棉花毯,其中一条是居委会给她送来的,“这样晚上睡觉就很暖和了。”胡大爷在弄堂里开 了一家小超市,每天要守到半夜12点,不过他说不太冷,因为桌边有女儿送来的“小太阳”取暖器。
这些个案的背后,既有对供暖的期盼,也有对严寒的淡定,更有政府解决供暖难题的规划和努力。
冬天迟早要过去,冬天又迟早会回来。冬天里弄堂人家,有家庭成员间互相取暖的温情,也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