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

上海可用墓地资源剩2000亩 部分公墓陷入无地危机

现在上海每年的死亡人口已达12万,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1平方米左右规格的墓穴安葬,上海现有公墓将无法一直提供足够的土地满足需求。
       目前,上海的确存在八成经营性公墓土地存量很少,部分公墓因无法扩地陷入“无地危机”。

沪上8成墓园土地存量极少 生态节地葬推进受阻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墓地资源日益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无形之中助推了本市墓地价格的日益走高。仅1个多平方米的墓地动辄数十万,令不少家庭顿感压力。因此,绿色、节地的生态葬法一直是殡葬改革推广的方向。
     然而,这一新型葬法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举步维艰,中国人传统的“厚葬观念”使得许多家庭对既经济又环保的生态葬法说“不”。

现状:上海生态节地葬逐渐走出遇冷尴尬

申城已有300户家庭选择生态葬

2011年开始,上海逐渐推出公益节地生态葬。最初几年应者寥寥,甚至在最开始推行时仅有6户市民家庭申请。至今,已有近300户家庭选择了这一葬式,逐步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瓶颈。

申城新增墓穴将向生态葬倾斜

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撒海骨灰2.77万具,节省土地125余亩。传统墓葬销售比例已呈现下降趋势,节地葬式逐年递增,墓葬室内葬(寄存)和海葬的葬式结构基本实现70:28:2(70&传统墓葬,28%各类节地葬,2%海葬)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上海未来节地葬比例将达28%

近年来,上海大力提倡和鼓励骨灰撒海、深埋、寄存、壁葬、植树葬和草坪葬等新的葬式,全市经营性公墓新辟墓区的墓穴占地面积基本小于1平方米。预计上海未来节地葬比例将达28%,目前已有十几家公墓推出1000元以下的不占地公益节地葬。

(数据来源:上海市民政局)

调查:生态殡葬会成为主流吗 更多>>

传统墓葬VS节地生态葬

节地生态葬的阻碍

  • 入土为安、厚葬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不葬在墓地里好像对先人不够尊重”,“还是选择碑葬有面子些,要不会让人笑话”,“家里再缺钱,也不能缺了这点钱,还是要买个双穴墓,哪怕地点远一点、偏一点都行”。

  • 宣传引导不够、政府优惠政策不足等

随着土地资源愈来愈紧缺,推广生态殡葬方式已成为缓解死人与活人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全但社会营造生态葬法的宣传引导不够、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公祭场所,政府优惠政策不足等都是限制生态葬法推行的重要原因。

  • 部分地区违规私墓屡禁难止

现有有些私人墓地违规扩建。一位已退休的老殡葬人说,墓园为了维持经营,纷纷打擦边球:借口“原先已有许可证”,在周边土地上继续扩建。“大家心照不宣,等查到时墓都卖出去、人都下葬了。”对私建、违建墓地等行为,由谁处罚一直没明确。

如何更好推广节地葬

  • >>>观念转变:厚养薄葬方为孝

在丧葬方面少花钱,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只要生前为老人尽了孝,逝者的身后事采用节约环保的形式也能为节约土地尽上一份力,应该提倡。

  •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

一是对传统的丧葬方式加以控制,比如占用耕地的话可以通过征税来调节;二是对好的做法在道德上加以宣扬,在物质上加大奖励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采用免费或者大额度补贴等方式,让实行新风者“既有面子又有票子”。

公益生态葬是新事物,实施17年的《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并未提及这个新事物,“要让更多公墓提供公益生态葬服务,让更多市民接受新事物,不妨将公益生态葬写入地方立法,以法治促改革。”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说,法条中尤其需要明确的是“一墓两制”。

节地葬 更多>>

花葬:将骨灰深埋于百花之下,达到零占地节地模式。
草坪葬:把骨灰存入草坪下的相等空间,碑石仰卧与周围草坪连为一体,大量节约土地。
树葬:树葬没有墓穴,以植树代替,它只作标记,不留坟头,不立墓碑时,只占很少土地。
壁葬:将骨灰分格立体存放,大大节约土地。

海葬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江、河、海等指定水域的一种葬法。海葬是继骨灰墓葬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彻底解决骨灰入土占地,节约殡葬支出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也是今后骨灰处理的发展方向。目前,上海骨灰撒海的选址选定在长兴岛、横沙岛之间的海面。自1991年首次海葬以来,本市已举行海葬100多次,上万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传统墓葬、壁葬

可降解骨灰坛深埋:从表面上看,需要占地0.04平方米——骨灰放在坛中,入土深埋。但实际上,3至6个月后,骨灰坛可完全降解,10年后,土地又能循环使用。

生态葬已扩容至上海所有建公墓的9个区县,涉及全市约半数公墓,收费一般在千元以内。入葬者不单独立碑,姓名统一刻在石碑上,以便亲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