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避免成为信息“透明人”?上海市政协常委提交提案

  人工智能时代,个人的很多信息正被某些应用所采集,如指纹信息、脸部信息、位置信息等,正被手机、银行、交通等很多应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无法有效保护和保存,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2020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安琦就此提交了提案,建议应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尽快采取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随意采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更应防止因为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而使个人失去尊严。

  安琦指出,世界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

  安琦认为,上海很重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颇具影响力。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但在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上应考虑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保护个人尊严。

  安琦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上海,不仅在工业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社会管理中也有广泛应用,这些应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有些应用看似方便了社会管理,但存在的信息泄露、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令人担心,如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指纹是每个人不可更改的终身识别信息。手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人群,收集采集指纹已很普遍,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指纹数据库,如果没有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旦泄露,后果难以想象。

  再比如,人脸识别技术也已广泛应用在银行、机场、海关、交通管理、甚至居民区管理等领域,采集的人脸信息数据如何保管、如何防止泄露,也是值得思考并需尽快采取措施的重要问题。

  此外,还有手机定位功能,可将每个人的活动轨迹准确定位和记录,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或掌握在某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手中,将会对个人产生严重后果。

  在安琦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用得好,会造福国家与社会,但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大数据一旦泄露,每个人都将变成“透明人”,严重伤害个人尊严,对国家和社会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危险。

  上海已经加大了网络安全检查的力度,不仅扩大了检查的覆盖范围,检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度,上海市通信管理局针对重点高危漏洞和典型违规行为,对各类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加强监测处置。检查期间,上海累计排查了互联网站点99179个,以行政通告、集中约谈等形式通报处置安全威胁459件,关闭各类违规互联网平台664个,组织全行业处置网络安全事件103897起,对公共互联网的安全监测范围和事件协调处置都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安琦建议,上海率先及时制定出台相关规定,严格限制对个人信息采集的单位、行业和采集方法,建立对个人信息采集的许可制度,规定好哪些单位和行业是可以采集个人信息的,哪些单位和行业是不能采集个人信息的,并严格执行,一旦发现违规采集,将给予严厉处罚。

  同时,他建议上海尽快采取措施,制定对个人信息保护方法,制定严格的防泄露措施和严格的使用规范,明确规定哪些社会管理领域可以应用个人信息,哪些领域不能使用个人信息,绝不能让个人信息的应用遍地开花,绝不能为了那些不必要的高效率而放任对个人信息的滥用,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保护好个人的隐私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