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今年拟安排财政资金124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对标世界名城周边乡村,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数字:124亿元

  2020年,上海拟安排财政资金124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目前,第二批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相继启动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将完成涉及6万户的村庄改造和3.5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

  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上海的乡村同样需要高质量发展。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就此达成共识:上海要站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度,对标世界知名城市的乡村地区,推进乡村振兴。

  庄木弟代表认为,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方向,跨界融合乡村功能,寻找“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同时,发挥乡村比较优势,将空间、生态、政策、乡愁“变现”,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针对农村宅基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宅基、两个老人、一个梦想”情况,庄木弟建议,补齐治理短板,就是要解决“小农民”“小产证”、资金“小循环”、社区“小配套”问题,以组织牵引力激发内生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抱着农民走”为“让农民跟着政策跑”。

  上海通过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发挥头雁效应,积累了不同模式的发展经验,逐步实现了农民跟着政策跑: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由市场深度参与,加强乡村产业引导;嘉定区安亭镇向阳村,用科技融入乡野,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创新格局;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注重 “归并资源”,统筹田、水、路、林、村建设,修复生态景观,优化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首先体现在重拾风貌上,由外向内推动乡村的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利于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是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上海将推动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张斌代表建议,集中居住点设计需要“特色”和“个性”相结合。

  张斌介绍,现在的上海乡村,不少农户造的房屋受风貌时尚化、建材多元化、建房个性化等影响,已今非昔比。因此,农民建房应尊重老百姓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是中式的、简式的,也可以是中西融合的,“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风貌时,可以凸显一些江南底色或元素;但除了江南风貌外,也允许有现代设计风格的作品,以免造成‘千村一面’,使人产生视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