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早新闻曾报道上海120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经常遇到非紧急医疗用车,包括可自行处理的手脚伤,还有叫来急救员抬老人下楼等等,造成急救资源浪费。这一现象也引起市人大代表的关注,呼吁多措并举,合理利用有限的急救资源,让120急救车能够更高效地运转,请听本台记者吕春璐发来的报道:

  就在两会开幕前,一位急救员给记者发微信,讲了最近让他哭笑不得的两次出车任务:一位探望病人的市民在中山医院地下车库摔伤,脚有痛感,就拨打120,并主动说明不需要担架;还有一位市民在六院周边的商场,觉得手痒,也打了120要求送到六院急诊;市医疗急救中心通讯部副部长邵赟也说,经常会接到一些描述伤情很重的电话,紧急调度120车辆上门,却发现描述与实际大相径庭。

  就说我有一个大伤口了,其实一去后来经过详细了解才知道他在剪脚指甲不小心剪到旁边了,确实是出血了

  市人大代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北部院区急诊科主任方玉明,一直关注院前急救工作。他说,120每天的急救任务中,类似于这样的无效用车数量不少,一来一回至少半小时,如果同时间内有市民发生心梗,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比如说心跳呼吸骤停的,我们的黄金救治时间就只有8分钟,建议就是说就地抢救,转运当中也要抢救。那可能就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回来了。

  他说,日常急诊过程中,常会遇到急救车送来的脚扭伤患者,养老院老人换导尿管等,都是非急救的医疗行为。目前上海已经进行了医疗救护急慢分流,开通962120专线,主要针对出院患者,这种非医疗急救的转运服务现在明显是供小于求,建议考虑引入第三方的社会化服务,弥补市场不足。

  非急救的(车辆)主要在市中心多一点。郊区覆盖面还不够大,有的时候等候的时间会比较长。要大力的发展这个非急救转运车,可以引进一些民间的资本,把非急救这一块做的大,更有利于市民的用车需求。

  方玉明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适度调整急救价格,与非急救车辆价格拉开。同时,卫生部门也要加大对于120接线员的专业培训,使她们像急诊预检台护士一样,具备初步分诊能力。

  在病人打电话进来了以后,要快速的鉴别一下它到底是急诊还是非急诊?如果是非急诊,建议他用非急诊的转运车,起到一个分检病人的作用。

  以上由记者吕春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