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扩大市级公租房与保障性住房规模,优先考虑“关键岗位”中低收入群体

  本报讯(劳动报记者 郭娜)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让不少人有了家。在今年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适度扩大市级公租房与保障性住房平台的建设规模,让更多人居有所乐。

  提案指出,需要进一步推动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提高住房保障的可持续性。

  提案建议,要适度扩大市级公租房与保障性住房平台的建设规模。设置保障性租赁住房类别,财政在运营期内给予补贴,定位于建设和运营单套面积较小的公租房和集体宿舍,保障范围主要面向非户籍的流动人口,初期可优先考虑符合城市“关键岗位”要求的中低收入群体,逐步扩大支持范围和规模。

  同时,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缓解职住分离困难。加大产业转移和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整,采用沿快速交通干线相对集中布置的紧凑式组团布局模式,郊区住房项目可以适当增加容积率。鼓励配套建设单位租赁房、职工宿舍等租赁住房。

  不仅如此,通过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住房保障。积极培育和引导市场化的住房租赁企业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开拓蓝领公寓等住房租赁产品、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规范和形成标准,多方位推动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短板问题。

  此外,提案指出要明确国有企业租赁住房的保障性,积极争取使用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国有企业新建的租赁住房在土地优惠政策、保障对象等方面与公租房接近,建议上海市明确将年轻教师、医生、警察、新毕业大学生、环卫工人、科技人才等群体纳入国有企业新建的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同时,进一步完善公租房相关政策,将国企新建的租赁住房纳入公租房(含保障性租赁住房)范围,扩大公租房的供应规模,也为争取长期优惠的政策性资金创造条件。

  扩大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规模,钱从哪里来?提案指出,可以以商养租,交叉补贴,增加收益。委托专业机构对商业设施进行合理市场定位、招商、运行管理,发挥商业设施的经济效益,不但有利于现实保障性住房运营的收支平衡,还能提升社区生活便利水平,增加就业和商业机会,促进社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