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猕猴桃、沃柑、姬松茸……ta们正在走上远方的餐桌! | 扶贫一线话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期,区政府新闻办、区融媒体中心组织媒体报道团,远赴云南、青海等对口帮扶地区开展采访。即日起,“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推出“扶贫一线话小康”系列报道,一起回看虹口对口帮扶的故事。

  时令入秋,云南文山州也到了收获季节。蜿蜒曲折的山路边,“致富之花”万寿菊把山坳染成片片金灿灿,猕猴桃、沃柑、刺梨、燕窝果挂上了枝头;大棚里的姬松茸、鹿茸菇长了一茬又一茬,等着搭上直播顺风车,走上远方的餐桌…… 

  然而,就在多年前,这个位于云南的山区,还是出了名的“贫困地区”,有的地区还曾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合适人类生存的地方”,连片的石头就像沙漠,寸草不生、无法耕种。这样的地质被称为“地球癌症”。

  时到如今,“地球癌症”没有压垮在这里生活的一代代人,也没有难倒远道而来的一批批虹口人。创业,在艰难的地方,如今丰硕的收获如秋天般如约而至。

  改变

  位于云南文山州的西畴,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方。这里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正是这里被外国专家认为是“不合适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如今这里绿水青山,一片片产业基地透露出欣欣向荣的模样。西畴人说,现在的一切奋斗都是被曾经严酷的生活“逼出来”的。 

  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村寨,进出道路是只有两尺宽的悬崖路。因为出入不便,有的老人20多年没有出过村子;有的村民抬猪去卖,连人带猪摔下山崖;读书娃每天凌晨五点就要举着火把去上学。为了改变命运,一位位村民变身现代愚公,打通天险,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加入

  在与自然和命运的对抗中,当地人并不是单打独斗。对于文山州来说,有一批特殊的“老乡”,总是年复一年来到这里。他们名字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虹口人”。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在此背景下,上海确立了市、区两级帮扶机制。自此,虹口区便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了一段绵长而又深情的缘分。起初,虹口与富宁、西畴两县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在2016年底,虹口又与马关、丘北两县建立了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文山与虹口的情谊越发紧密。 

  这些从上海远道而来的“虹口人”,跋山涉水,不为大山里的风景,而是为了真正与他们一起并肩协作,冲出自然条件的制约,走出一条新路。 

  24年来,190名党政干部、优秀教师、医生和青年志愿者等赴文山挂职、支教、支医和讲学,为当地办成了多件实事、好事。

  虹口医生在云南文山州,帮助当地医院提高医疗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文山当地有不少因战致残人员,当时仅富宁县田蓬镇沙仁寨村全村87个人只有78条腿。2012年起,虹口积极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了“行走的渴望——文山假肢安装工程”。

  虹口区对口帮扶丘北曰者镇种桑养蚕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如今,种桑养蚕已成为丘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虹口的援助不仅仅帮助当地人从生理上“站起来”,更是帮助当地在经济上站起来。丘北曰者蚕桑示范基地、西畴县三光片区猕猴桃种植、富宁县燕窝果种植基地……一批特色产业落地,在当地绘成了特色产业地图。一批批建卡立档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脱真贫、真脱贫”问题。

  在虹口对口帮扶下,马关的姬松茸实现了初级农产品到特色优质商品的华丽转变,“全产业链帮扶”模式让当地不少老百姓的收入翻番

  仅今年,市区统筹在当地开展帮扶项目40个,涉及产业扶持、劳务协作、乡村提升、文化交流、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区财政投入开展帮扶项目44个。目前,本区已实现部门、街道与对口四县52个贫困乡(镇)325个贫困村的结对全覆盖;实现区内企业、社会组织与对口四县231个深度贫困村的结对全覆盖,并按照“带人、带物、带产业,转观念、转村貌”要求在每个结对村开展精准帮扶项目。同时,加大学校、医疗机构的结对帮扶工作力度,今年新增24家医院和学校纳入结对共建。

  通过产业扶持、文旅推介、产销结合等多种形式,西畴三光猕猴桃产业基地将逐步打造为4A级景区,成为集优质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通过产业扶持、文旅推介、产销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共奔小康。今年共引导各类企业在对口四县开展产业扶贫项目7个,注册完成农业发展公司、种养殖合作社、扶贫车间等产业帮扶项目,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第11批6名虹口干部来到四县,同时4名1年期的援建干部、47名3个月以上的专业干部也来到当地挂职帮扶。一年多来,为当地带去了新气象。在西畴县,预计今年底出产巴西菇175吨,预计实现产值297余万元;在丘北县,仅腻脚乡的万寿菊种植项目今年预计收购总量可达6.5万吨,总产值可达7500万元;在马关县,仅通过“消费扶贫”就实现了半年入账2209万元;在富宁县,“水果中的爱马仕”燕窝果首年8亩将带来56万产值,到第三年进入丰果期,300亩果园产值将达2000万元。

  回归

  “舍得”是王敦伟挂在办公室里的一幅书法。对这个15岁就走出山区的汉子来说,这两个字分量只有他知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记忆中马关老县城的模样已经模糊,只记得县城很小,一条街从这头走到那头便是全部。自然条件苛刻、经济局促,让他小小年纪便背井离乡,远赴江苏学裁缝手艺。他从小工做起渐渐经过积累,当年山区里的娃成为了拥有一家服装工厂的小老板。听说老家要办扶贫车间,王敦伟决定:“卖厂!回家!”。

  马关县白马镇扶贫车间,在虹口扶贫干部协助下,在疫情期间转型为口罩工厂,满足了当地防疫需求

  这个位于马关县马白镇的扶贫车间,吸纳了周边及易地搬迁安置村民。40岁的余入琼往年都是去广东的五金厂打工,每月能赚三四千。如今,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收入不减,离家近了,还能照顾家人。为了应对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服装厂在虹口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转型成为了“口罩工厂”。目前,“口罩工厂”拥有10万级净化口罩生产车间和两条流水线,口罩日产量20余万只。这些口罩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防疫需求,也通过虹口扶贫干部的牵线搭桥,进入了虹口医院的防疫一线。 

  那些曾经离开文山的人,现在又回来了。回归,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家乡未来的信心。更多原本不愿意来到大山里的人,也来到这里开始自己的创业。 

  因为,如今大山里的县城,能看得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