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科技奖今日揭晓,特等奖成果已在浦东产业化,实现“氢”装上阵

  今天,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经过“3+1”轮专家评审和奖励委员会审定,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从提名835项(人)中,评选出308项(人)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田禾、陈亚珠2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首次捧得200万元的科技功臣奖金;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10人被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今年,共有294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以及首次单独设奖的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均有“特等奖”涌现,是近年来特等奖最多的一年。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2位外籍专家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以上成果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在突破国外垄断、满足国家高精尖和战略性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已经在浦东“多点开花”,或成功产业化,或正为科技创新“深蹲助跑”。

  特等奖已在浦东产业化

  实现“氢”装上阵

  今年,由上海交通大学、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被授予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该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为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跻身国际一流行列提供了关键支撑。

  小布了解到,该技术已成功产业化,在浦东建立了我国首条金属双极板批量化生产线,年产量达到50万片。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已推出了12款不同规格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应用于10家整车厂,占据了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这一技术有多厉害?

  小布特地采访了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来新民。

  来新民教授说,“我们开发的金属极板在国内率先通过了5000小时车载工况寿命考核, 400片金属极板可组成一辆车所需的氢燃料电池,加氢3分钟可续航600公里。”

  据悉,由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发起建立的上海治臻公司在临港产业园建成的金属双极板研发与制造基地,年产能达到50万片。目前,上海治臻累计开发了6代高性能金属双极板,在上汽集团、新源动力、中船重工、武汉理工新能源等国内主要企业得到了批量应用,成为了国内金属双极板最大的供应商。新的扩产计划已经实施,明年将再建成两条生产线,为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商用进程加速,提前储备“燃料”。

  特等奖多次花落浦东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最高规格的肯定。

  获2012年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浦东大科学设施的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获2018年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由浦东企业上海建工牵头完成,上海中心也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获2019年度技术发明特等奖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也在浦东实现产业化。该成果建立全套的金属极板制造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垄断,突破电堆核心部件自主化,为上汽乃至中国燃料电池技术跻身国际一流行业提供关键支撑。

  创世界纪录支撑

  位于浦东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从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海科技奖的获奖成果瞄准的是世界最前沿水平。

  在今年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沈百飞研究员团队完成的项目《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提出并系统发展了强场涡旋光驱动等离子体的“高角动量密度物理”概念,是位于浦东张江的大科学装置“十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SULF”“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极端光物理线站设计的重要依据。

  小布了解到,目前,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基本建成后,处于试运行阶段。以10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为核心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极端光物理线站项目启动后,正在抓紧建设中。

  此外,浦东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关键技术研发》和由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的《核心芯片特色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均斩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前者研制了世界最大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提高了我国深海资源的开采能力和海上重型作业的吊装能力,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后者研发了事务处理型CPU专用工艺技术、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制造技术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特色工艺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来累计新增产值58.44亿元。

  获奖完整名单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