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江药谷第一家跨国公司:这场“冒险”非常值得[而立浦东再出发]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我们从30位财经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机构身上去寻找答案,记录“浦东现象”、总结“浦东经验”,感受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精神”内核。

  第一财经、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联合推出特别节目——《乘风破浪——浦东30年,财经30人》大型人物访谈。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药谷”第一家跨国公司的老总:这场“冒险”非常值得!

  威廉•凯乐,1994年-2002年出任罗氏(中国)和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1994年罗氏进入中国时,他促使罗氏选址张江,使罗氏成为入驻张江的第一家跨国企业,他的远见最终为罗氏带来巨大的回报。威廉•凯乐坚定信任浦东和张江,始终向朋友推介张江,从罗氏退休后的威廉·凯乐,继续在张江担任顾问,为张江建设出谋划策,并帮助上海吸引更多跨国研发机构进驻。他助力了张江的成长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

  “在上海的这段时光,

  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第一财经:威廉,你好,浦东开发开放30年,你见证了这段历史。第一次来浦东感觉如何?第一印象是什么?

  威廉•凯乐:我第一次来浦东大概是1991年,那时只能看到东方明珠的第一个球,浦东的其余地方是一片平地,没有灯光。当时去浦东,我记得只能走老的打浦路隧道,然后我们去看了罗氏在浦东选址的地方。那时候去张江要很长时间,因为一路上都是乡间小路,大量的施工正在进行,真的很农村。那时我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993年,威廉·凯乐接受瑞士总部的派遣,来考察罗氏在上海建厂的可能性。而此前一年,张江刚刚开园。辗转浦西、浦东多地后,威廉凯乐向总部汇报:可以在浦东张江建厂!威廉•凯乐把罗氏选址在“一片农田”里,朋友都说他“疯了”。后来,他全家搬到浦东生活,又有朋友说他“疯了”。威廉·凯乐笑呵呵反问:“我疯了吗?”然而,令威廉·凯乐感到满足的是,他与许多人讨论过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许多设想最终成真。那些当时有疑问的人,后来都会跟威廉·凯乐说:“嘿,你说得对!”

  第一财经:你帮助罗氏在张江扎根,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当时是冒了一定的风险吧?

  威廉•凯乐:现在回想起来,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承诺。当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很多人都有疑问,但我可以说,我完全相信上海和浦东的承诺,他们也的确兑现了承诺。如果你看看今天的张江,看看今天的罗氏,你可以说我们真的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当时的冒险非常值得。

  2003年,当威廉·凯乐从罗氏中国总经理这一职位退休时,罗氏制药中国公司已实现了年销售收入3亿美元,并在中国建立了6家合资企业和一家独资公司。

  第一财经:当时你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威廉•凯乐:我在南美和亚洲,工作和生活了将近40年,其中30年在上海,所以我有很多在国外经商的经验。我可以保证,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我都没有得到过在上海得到的支持与合作。我一直记得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如何为罗氏选址的,上海的有关领导经常来参观我们的工厂,浦东新区政府多次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坐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张江九十年代刚开发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婴儿”,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能源燃气供应这些都是问题,但我们一起讨论,很快就解决了。在上海的这段时光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中国将是生物技术的主战场”

  第一财经:2003年,你从罗氏中国总经理的职位上退休,当时浦东的医药产业整体情况如何?

  威廉•凯乐: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前后,我们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你可以看到,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很多,对研究机构的投入很大,第一批公司开始搬到浦东,这是对未来的准备。2003年我离开的时候,整个行业还相对比较安静,我记得我谈到张江未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质疑我,他们会说,我听到你讲这里的未来,但是这里街上的人并不多,没有餐厅,没有咖啡馆,你可能太乐观了。我记得过了几年,大概2005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群外国公司的老板,我们当时在聊生物技术产业,当时他们对我说,这里没有生物技术。我告诉他们,听我说,记住我的话!25年后,中国将是生物技术的主战场!我很高兴看到我是对的。

  第一财经:罗氏中国的高管现在您还联系吗?他们是怎么看浦东的?

  威廉•凯乐:有时候很有意思,大概10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工程师,他正在忙罗氏上海扩建的事情。他跟我说,你当时选址的时候,应该选一片更大的土地,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眼光。我跟他说,我记得我们当时选择的土地面积,比我们巴塞尔工程师需要的大了四倍,我们有先见之明,但这里的发展比我们预期的快得多!

  “张江是一只早起的鸟,

  张江成为真正的科学城非常重要”

  第一财经:正如你所提到的,实际上即使是在几年前,张江更像是一个高科技园区,而不是科学城,因此政府正在非常努力地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增加配套设施,比如商场、便利店、电影院等等,你认为这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行业的增长意味着什么?

  威廉•凯乐:我坚信这是非常重要的。张江不仅仅是一个园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科学集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一起生活。不仅是公司,这里是由人组成的。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江成为真正的科学城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分享,一起工作。

  第一财经: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在聚焦医药行业,但只有张江被称为中国的药谷,你认为张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威廉•凯乐:我觉得张江之所以这么成功,首先是起步早,这是一只早起的鸟。另外,上海的商业环境非常开放,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这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对跨国公司来说,来上海落户是非常有吸引力,同时对很多海归来说,上海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于本土大型医药企业来说,在张江建立研发基地的吸引力也很大,所以就产生了集聚效应。这就像一个商场,商场里会有一些主要的店铺,周围还有很多小店,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张江。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大的跨国公司、本土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这些我称之为“主要店铺”,后来又聚集了很多更小的创业公司,本土创业者和海归创业者所有这些都聚在一起,形成的人才库是独一无二的。

  “未来的创新将主要由中国本土企业来推进”

  第一财经:新冠疫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你认为这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或者挑战吗?

  威廉•凯乐:新冠疫情是一次挑战,我认为这首先表明了中国拥有强大和创新的产业是多么重要。我们非常高兴在过去的30年里一步一步走过来,发展出一个强大而又创新的产业,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在疫苗开发、药物开发和诊断测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想疫情之后让大家更加确信,政府和企业家努力做出的很多工作最终带来了成果。我知道有几家中国公司在疫苗、药物和诊断领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第一财经:你认为如今外企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威廉•凯乐:我认为外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身边的年轻人对我说,他们从外企学到了很多。在过去,外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人才,帮助完善流程,这对行业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未来在中国和其它地方创造协同效应会非常重要,这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来的创新将主要由本土企业来推进,从双方吸取好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从整个医药行业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意识到,上海市政府正在非常努力地改善商业环境。

  “如果说上海是长三角龙头,

  我希望浦东能成为龙的眼睛”

  第一财经:如果我们把浦东比作一个人,他现在刚好30岁,非常有活力。你对浦东未来有何期待?

  威廉•凯乐:我仍然认为浦东是一个青少年,最好的还在后面。现在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也是上海现代化的象征。过去我们把上海比作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如果说上海是龙头的话,我希望浦东能成为龙的眼睛。

  第一财经:疫情结束之后,如果你回到上海,回到浦东,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威廉•凯乐:首先我肯定会去一些公司,我是这些公司的董事。但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我的中国朋友一起吃一顿中餐,围坐一起,愉快地聊天,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所有早期的先驱者都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情况下开始了这段冒险。”威廉·凯乐一直对此津津乐道。他引领罗氏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首批拓荒者。在张江的落户和壮大,推动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罗氏也成为了制度创新的受益者。

  2004年,罗氏在张江成立了上海第一家跨国药企独资建立的研发中心。2007年,随着罗氏全球药品开发上海中心的成立,罗氏率先在中国建成了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环节在内的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2019年,斥资8.63亿元历时三年打造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在张江落成,上海成为继瑞士巴塞尔、美国旧金山之后罗氏的第三个全球战略中心,助力中国研发走向世界,让中国创造在全球上市。26年,罗氏在中国的筑梦之路,才刚刚是一个序幕……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