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唯一!来自浦东的他,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

  “‘哞——切壳切壳’‘哞——切壳切壳’……发扬‘三牛精神’,再创辉煌,人人都是中国牛!” 锣声镗镗,鼓声咚咚,一曲新创的锣鼓书作品《舞春牛》,唱出时代主旋律。

  它的创作者,正是近期公布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选人中,来自浦东新场的锣鼓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德。这位唱着“三牛精神”的耄耋老人,60年来正如老黄牛般“守艺”、拓荒牛般创作、孺子牛般授业,如今依旧笔耕不辍,用一部又一部新作,迎接建党百年。

  从锣鼓书传人,

  到浦东“申遗”20项功臣

  一只镗锣,一面书鼓,边敲边唱,吴侬软语将一个个或传奇、或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就是锣鼓书——一种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的曲艺形式。

  1961年,19岁的谈敬德进入原南汇县文化馆新场分馆工作。机缘巧合之下, 他为锣鼓书《王婆卖鸡》表演唱进行二胡伴奏,从此便爱上了这一自孩提时代就耳濡目染的唱腔韵律。后来,他进入上师大进修作曲,学成归来也曾创作过歌舞、沪剧,但最终却依然将锣鼓书作为主业。

  对于当时的选择,谈敬德的回答很朴素,“歌舞、沪剧都有许多专业的创作者,但是搞民间曲艺的人很少,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到锣鼓书上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锣鼓书在老南汇拥有不一般的地位。谈敬德表示:“大家口口相传,锣鼓书的创始人是下沙盐场二团人。所以当时南汇派队伍去市区比赛,或者送戏下乡,一定要有锣鼓书。”

  六十个寒来暑往,老南汇的农田阡陌,变作大浦东的新城,曾经跟着师父学唱的毛头小伙子,也变为众人口中的“谈老师”。在谈敬德等人抢救资料、汇集曲目、新创作品、发展传人的努力下,2006年,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上海的第一项国家级非遗。

  事实上,称呼谈敬德为“谈老师”的,不仅有锣鼓书学员,还有广大的上海非遗保护工作者。1986年,谈敬德被原南汇县文化局任命为《南汇县民间音乐集成》的主编。“我就像记者一样,带着照相机、录音机,跑遍南汇的每个村,把当地的曲艺、民歌、民间故事,全部拍好照、录好音。”谈敬德后又被借到市群艺馆,参与整理全上海的民间音乐、民间曲艺。这一工作整整持续了8年,他也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全上海的养分,触类旁通融汇到锣鼓书艺术中。最初,锣鼓书只有镗锣、书鼓这两种配器,后来逐渐增加了书鼓、竹节鼓、响板,表演由单档变为双人、多人和群唱,韵律、形式都更加丰富了。

  2002年退休后,谈敬德闲不下来,积极参与收集非遗保护项目资料。除锣鼓书外,琵琶艺术·浦东派、宣卷也都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江南丝竹、卖盐茶、打莲湘等9项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季家武术、浦东土布纺织技艺等8项入选区级非遗保护名录。“许多和音乐无关的项目,也都会找我帮忙指导写资料。”谈敬德先后成功参与浦东“申遗”20项,他笑着说,“对于非遗背后的文化,我们要富有感情,必须深入进去,抢救下来,不要被淹没。”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建党百年作品从生活中找故事

  “时光流逝一百载,星空将我来点赞,妇女飞天传奇多,唱一唱,新中国女飞行员第一代呀啊……”2月23日上午,新场镇文化活动中心内,一阵急促、铿锵的锣鼓声中,由谈敬德创作,康文英、朱文琴演唱的锣鼓书《女飞行员闯关》开启排练。

  《女飞行员闯关》将于3月末进行正式演出录像,并由上海市曲艺家协会送呈中国曲艺家协会,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其中一部曲艺节目。这部作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场姑娘陆心安不怕困难,通过重重考验,最终成为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的生动故事。“建党百年是一件大事,许多角度都能反映。我就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来歌颂百年大庆。”谈敬德表示。

  今年以来,谈敬德手上已积攒了六七个新作,既有主题为“三牛精神”、建党百年的作品,也有各条战线反映“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委约创作。此外,还有《红色文化十八讲》等锣鼓书普及型作品。

  “主题创作,必须要注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谈敬德家中订阅了许多报刊,也格外关注身边事,他在创作中会将时下的大政方针与日常生活一一对应结合起来,以此避免说教,推陈出新:“我们搞创作,不能一味地喊口号。让老百姓听得懂,就要从生活中找故事。”

  去年疫情期间,谈敬德创作了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此生不悔入华夏》《战“疫”有我,新场在行动》《补烧年夜饭》等锣鼓书作品,并在线上、线下广为传播。不少浦东居民在微信上看到谈敬德的作品后,都高兴地对他说:“我在网上又看到你了!用乡音来宣传抗疫,大家好接受,推得开。”

  永不退休,永怀初心

  从培养演员到培养创作员

  “春节前,别人恭喜我成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候选人。我很意外:自己好像也没做多大事,怎么就会被提名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谈敬德半是激动,半是压力,“对于传承发扬非遗,要更加有责任感了。”

  谦逊背后,谈敬德流露出对于锣鼓书艺术的无悔初心:60年来,除了抢救《月儿令》《东乡镗锣》等数十部古曲,创作数百个新曲目,编写锣鼓书相关著作外,还收康文英、顾佳美为徒,后两人也成为非遗传承人。此外,他为锣鼓书编写教材,带入中小学课堂,在学校、村居、企业、军营等地亲自教授了800多名学生,“徒孙”更是不计其数。一路走来,谈敬德充满欣慰:唱着本地的古老乡音曲调,他的学生屡屡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可谓桃李满门,后继有人。

  锣鼓书求传承,更求发展,谈敬德一直有着隐忧,那就是创作者的断档。“浦东有许多锣鼓书团队,迎接建党百年,他们都需要‘炮弹’。” 他坦言,“我退休时,还有七八个人能写锣鼓书作品。现在除我以外,几乎没人能写稿子了。”为此,从去年开始,他先后开办了四期面向新场地区语文老师的锣鼓书创作班,教授基本创作要素,并激发了不少老师的兴趣。去年,一位安徽籍的舒老师写了一部以国庆阅兵为题材的作品,谈敬德帮其调整结构,修改字句、韵脚后,在学校里演出。舒老师很高兴,最近又写了一部描述“今年开学不一般”的作品。

  “虽然虚岁80了,但我没有退休的打算。写作的思维不能断,这对健康有好处,就是夜车不能再开了。”谈敬德表示,“今后我的工作重心,要从培养演唱到培养创作,从培养演员到培养创作员。”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