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情况:
原定收件日期为2001年3月2日(集体)和3月3、4日(个人),由于许多青年作者纷纷来电,希望能推迟一下交稿时间,经2001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办公室研究决定,在3月17日再设了一次交稿日。交件人群大多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专业工作者、青年学生等,收件范围为国画、油画、雕塑、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综合材料等,据统计,这次青年美术大展的总收件数为650件作品,较上届增加了34%。
从3月2日上午九时起,交件的作者就络绎不绝,交件者一般每人交2-3幅作品,用客货两用车运抵刘海粟美术馆。其中有朋友结伴而来的,有父母带子女的、有带家属的,在工作人员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有次序地报名、填表、交件手续。
交件作者年龄最小的为14岁,刚刚脱下红领巾的他们就是青年了,参加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或许是他们献给自己的一份最好的也是最珍贵的五四青年节礼物。交件作者路程最远的是来自浙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罗利龙,他的两幅油画作品连夜用火车托运至上海,然后配框交件,交件时作者因为一夜的奔波,眼睛也红了。在送展画家中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外地在沪的美院毕业生,有的是职业画家,有的几个合办了公司。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移民也将会渐渐汇聚上海。
送来的作品油画居多,国画略少,但是国画的艺术水准要高于往年,个别新人较为突出。版画很少,雕塑较上届增加。作品的装框都非常讲究合理,体现出作者不但注重画面本身的艺术水平,在细节上也都做到了细腻不马虎。作品的艺术风格各异,普遍比上届的水准要高。体现出青年人不满足于陈旧的创作手法和蓬勃向上、朝气四溢的精神。
评选情况:
2001年3月15日上午9:00,在刘海粟美术馆二楼会议室召开了本次大展的(艺术)评选委员会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上海市文化艺术管理局艺术总监马博敏,团市委宣传部秘书长徐俊亮,大展评委会委员等。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对上海青年美术的发展和现状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就本次大展的评选工作的方式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在马总监的谈话中讲到,青年美展一定要办好,要办下去,使她成为上海文艺工作的一个标志,但需要扶持,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会作好后援和支撑工作,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调动整个社会对美术的重视和年轻学生对美术的关照和喜爱,真正给年轻艺术家机会,可以力拔的确有能力的人。她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要有影响,要让这个展览在人们心中扎下根,让社会来关心她、讨论她、扶植她,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培养上下些功夫。在评选上要合理、公正,透明度高。会议气氛非常热烈,每个评委各抒己见,对大展的评选方法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为评选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2001年3月22日是本次大展入围作品评选日,3月23日是得奖作品评选日。大展艺术评选评选委员会委员是方增先、唐静恺、朱国荣、张培成、王兆荣、王颉音、乐坚、刘亚平、汪大伟、朱小明、周长江、韩硕、李旭、李智刚、李磊(15人)。其中李旭、李智刚、李磊三人因工作原因未能出席评选现场,故参加投票评选的实到委员人数为12人。
本次大展的入围作品评选方法较上届有较大的调整,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采取记名投票的形式评选,而且每位评委独立思考。
全部作品都作了重新编号,在评选表格中只出现编号,不出现一切与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要求评委在650个相应表格空格内圈出小于200(最多200)件作品,并要求评委在每一张评选表上都签上自己的名字。评委填妥自己的评选表格后,由刘海粟美术馆工作人员进行唱票、计票和监票,所有票数输入电脑,以得票数多少进行排序,以确定入围作品。
本次大展的得奖作品评选方式也与上届有明显的区别。采取了先记名投票选出入围得奖作品,再相互讨论研究,然后仍旧以记名投票形式产生最终得奖作品的方式。
全部评选过程总共投票、计票、排序9次。现统计结果是:
入围作品200件:(油画:75件;国画:52件;雕塑:22件;版画:16件;水彩水粉:12件;综合材料:10件;其他:13件。)
得奖作品:(大奖空缺;一等奖:3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优秀奖:16件,沈柔坚奖:5件,孟光奖:25件。)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青年美展又是一个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的场所所在,艺网(artchinanet.com)将同时推出网上画展。
2001年4月28日上午10:00将在本次大展的主展馆举行开幕式及颁奖仪式,届时将有市、局领导和众多艺术家及得奖、入围作者出席。
本次大展采用联票制,而且票价有多重优惠。成人每张15元;成人团体(20人以上)每张10元;学生每张7元;学生团体(20人以上)每张5元。另设定票热线:62701018-24 赵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