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文革抄家文物找回录
今年11月28日是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祭日。为纪念王世襄先生,近日由青年画家荣宏君创作的《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一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王世襄,当代著名的文博大家,文物鉴定家,收藏家,是明式家具研究界公认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喜爱传统文化,对书画、古典家具、竹刻、漆器、匏器、游艺民俗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喜爱收藏,藏而有研,勤于著术,一生勤奋,结合自己的收藏,著有近四十部与祖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专著,且这些著作都是本领域标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象《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以及《竹刻鉴赏》都已成为本行研究者的业必读之书。一生重要学术文章结集成《锦灰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多年来畅销不衰,已成为学届和文物爱好者们长期追捧的读物。《锦灰堆》出版后曾有人这样评价王世襄:
“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对王世襄先生的学术成就也作出极高的评价,他说:
“他想古今典籍、前辈蓍献、民间艺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印证,写出了已出版、未出版、将出版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疑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王世襄,福建闽后人,1914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东城芳嘉园。王世襄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先祖从江西前往福建,经过多年的经营,终成福建闽侯的名门显族。家族门风严谨,诗书传家,世代居官。在这样的一种家族氛围的滋养下,王世襄从小喜爱传统文化和各种游艺民俗。这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养。他后来就读于燕京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并取得研究生学位。
建国后,因为国内的特殊政治气氛,王世襄的家族出身史给他带来无尽的灾难。先是1953年的“三反五反”王世襄被错抓入狱,无端的住了一年多了牢房,出狱后又被他工作的故宫博物院开除公职。紧接着1958年的“反右”,因王世襄给自己申辩,旋即又给自己戴上了右派的帽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世襄相继两次被抄家,并于1969年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再向下一代就是四年,可谓受尽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王世襄身形倔强,他坚信社会追究会给他一个清白身,他在咸宁赋诗铭志:
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
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王世襄正是凭着坚实的学养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向生活的艰辛地头,他默默地储备着学术的养分,犹如一只骆驼,在峰驼中储满了水分,以备不时之需。终于他等来了这一天,那时的王世襄可谓厚积薄发,他利用自己的收藏,写出了一本本、一部部有关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著。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96岁。
青年画家荣宏君,绘画之余从事美术史研究和近现代书画的鉴定,为搜求治学的史料,很早就注重文化大家书札手高的收藏。2004年,荣宏君先生在偶然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信札和在文革期间的全部抄家档案资料。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出于对他的敬仰,荣宏君先生花费一年多的心血编写了《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以纪其逝世一周年。本书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王世襄先生的生平介绍,语言轻松活泼,可读性强;后半部分是抄家档案(原文件图片和还原文表对照,一目了然)和精选王世襄收藏之物。这对于研究王世襄先生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藏研结合,有藏有研”是收藏的至高境界,也是王世襄一生的收藏观。《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中所罗列的藏品几乎都被王世襄提炼成文字,以学术的手法解读收藏的意义所在。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作者注重对资料的学术分析;另一方面,他还访谈了多位和王世襄相交甚熟的文博大家,如黄苗子、罗哲文、郑鑫淼等人,通过他们的评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王世襄,不仅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而且提高了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这是一部亦史亦论的专著,也是王世襄先生去世后,第一本研究其学术历程的著作。
活动咨询:
2010年12月26日(周日)下午14:00 — 16:00在上海季风书园举行 “《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新书发布会暨收藏大家王世襄文革被抄家文物首度披露会”。届时将现场展出王世襄珍贵信札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抄家原始清单。
图书基本信息:
书 名: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作 者:荣宏君
出版时间:2010.12
定 价:58.00元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