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颐和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09:11   一城网

《颐和园》:世界最大皇家园林的“3D自传”

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团队卧薪三年再献巨作

《颐和园》《颐和园》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别出心裁的传记——《颐和园》。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为历史古迹撰写的“传记”,由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作序。12月23日在颐和园举行了电视纪录片暨同名图书大型发布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颐和园》纪录片由《故宫》原班人马卧薪三年完成,将于12月26日起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首播,并于明年1月至3月,在央视新开辟的纪录片频道,及新闻频道、高清频道复播。和本书一样,纪录片的拍摄角度也力求推陈出新,从人性化的视角讲述颐和园的前世今生。该书附赠了一幅非常珍贵的长达1.5米的《万寿庆典图》复制品,为乾隆时期所绘,目前仅存于颐和园中,画面上数百个小人栩栩如生,可与《清明上河图》比肩,极具收藏价值。这幅画也是首次向公众展现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神秘面貌。

 《故宫》原班人马打造,第一本颐和园3D“自传”

   据该纪录片总策划总撰稿、该书主编赵微、金明哲介绍,此次《颐和园》在拍摄过程中由8位年逾古稀的专家提供第一手资料,整个拍摄团队和图书制作团队为了更接近颐和园园林之美的实质,不惜跨越两个寒暑,拍摄到了非常珍贵的类似一年中只会出现两个小时的雾凇和西山情雪的许多实景,力图呈现出与观众和读者心目中不一样的颐和园。敬一丹称,此次大型纪录片的拍摄和同名图书的上市正是为了纪念颐和园建园260周年,为了重新展现出颐和园古老、鲜活、仪态万方的园林景象,自己去过颐和园五十多次,但是仍旧从中发现颐和园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据制作团队称,为颐和园以电视纪录片“立传”的想法,早在拍《故宫》时就已开始酝酿。为什么会选择拍完故宫后立刻开始拍颐和园?因为故宫与颐和园,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部分:“礼”和“乐”。

    故宫是皇家宫殿,是中国政治心脏,故宫所代表的“礼”,是庄重、威严、规则、政治和法律等。颐和园是中国最大、最有代表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相对于故宫代表的“礼”,颐和园代表的“乐”是轻松的,代表了皇家政权中最人格化的那部分内涵。

    可以说,颐和园是中国文化中代表“礼”的“活化石”。

    这座全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会在电视纪录片+图书的3D“自传”里,跟这个世界说点什么呢?

清漪园里的未解之谜   乾隆“理想国”的全方位呈现

    提起颐和园,大家一般会想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其实,与颐和园关系更早的,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历时15年,耗资近500万两白银,于1764年建成的清漪园。清漪园与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历史上,要证明一个帝王的伟大,有两种方法,一是发动战争,一是大兴土木。在帝国四海升平之际,帝王们都会大兴土木来展现自己的雄才伟略。乾隆也不例外,这位精通中国文化的皇帝,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理念都融入清漪园的修建中。他南巡时带上宫廷画师,描摹江南美景与园林,对照《西湖全景图》寻找灵感,就是为了建造一座完全体现自己意志,实现万世一家梦想的“理想国”。

    乾隆既是伟大的设计师,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环保的皇帝。这本颐和园的“自传”里写道:昆明湖的几个闸口,何时灌溉水田,何时放水给京城,何时开闸泄洪,乾隆都会过问。北京西山一带发现煤矿后,乾隆不让人挖掘,就是为了保护好这片自然山水。在乾隆的精心呵护下,西山一代形成了一个可以被视为环保典范的小气候区。

   《颐和园》里讲述了关于清漪园的很多故事、传说,及至今未解的谜团。

    例如,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建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写了一份“检讨”,规定自己永远不能在清漪园中过夜。此后三十多年里,直到去世,乾隆都严格信守诺言,每次游幸清漪园,都过午即返。没有亲眼观赏过清漪园的夕阳美景,成为乾隆一生的遗憾。

    现今颐和园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乾隆母亲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时被“强拆”,并改建为佛香阁。从建塔到拆塔,乾隆一共花掉了修园总费用的1/10。乾隆此举,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此外,颐和园里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颐和园里的“后现代”建筑“扬仁风”,以及皇太后的“御用步行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清漪园的山水建筑,又如何体现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本书都会一一道来。

 慈禧太后的安乐窝,晚清中国的晴雨表

    1860年,北京西郊的清漪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皇帝继位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兴起修园之意。在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支持下,修复园林终于成为现实,本应由内务府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工程,却成为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

    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雷廷昌,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五代传人,他把自己的心血和祖传的精湛技艺,都投入到修园工程中。修复后的园林改名颐和园,雷廷昌没有想到,这将会成为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举办生日庆典的神圣之地,成为老佛爷游湖赏景作画听戏的闲适之所,同时也成为光绪皇帝的囚笼。

    颐和园如同晚清中国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见证了皇帝与太后的权力之争,改革与保守的政见之争带来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园林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

    八国联军的入侵,使颐和园再遭劫难。在国力渐衰,国防渐弱的情况下,清廷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从1902年开始,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慈禧太后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例如,一名叫卡尔的美国女画家,曾为了给慈禧画像,在颐和园里流连了九个多月,与慈禧太后,与颐和园,都有了史无前例的密切接触。而她所画的慈禧朝服像,在第二届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然而,中国代表团在世博会上的高调亮相,却成为清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