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崇明岛湿地又现原生动物新物种

图说:顾氏拉姆虫模式标本产地——崇明岛北滩湿地 受访者供图(下同)图说:顾氏拉姆虫模式标本产地——崇明岛北滩湿地 受访者供图(下同)

  芸芸众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来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学家们又在这个大家族里发现了一个以前没见到过新物种——纤毛虫原生动物。发现地点在崇明岛湿地,发现者是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范鑫鹏课题组。他们将该物种被命名为顾氏拉姆虫(Lamtostyla gui),以彰显我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顾福康先生为中国原生动物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崇明岛东部湿地位于咸水与淡水交界处,是生态过渡带,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在其间孕育。一直以来,该区域吸引着众多领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是,有关原生动物分类学与多样性的研究却十分匮乏。近年来,华东师大原生动物学课题组在崇明湿地开展了系统性的调查研究,逐步揭示了这片湿地里丰富的纤毛虫原生动物资源和独特的区系特征。2017年,课题组曾报道了一个以“崇明”命名的新属——崇明隐缝虫(Arcanisutura chongmingensis)。

图说:基于不同手段显示的顾氏拉姆虫非分裂期形态图说:基于不同手段显示的顾氏拉姆虫非分裂期形态

  “原生动物是微小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而纤毛虫则是其中分化最为复杂的一个门类。顾氏拉姆虫隶属纤毛虫中的高等类群—腹毛亚纲,该类生物具有明显的背面、腹面结构分化,分类学者通常可利用活体一般形态、纤毛图式等显微水平特征辨别不同种属。”范鑫鹏介绍,针对顾氏拉姆虫,此次研究基于种群大量个体的观察统计,刻画了其显微水平分类特征,该种的建立将拉姆虫属物种增至15个。此外,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显示了其生动的虫体表面形态和细致的细胞器形态。更可喜的是,该新物种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发现,是对腹毛亚纲、小双虫科物种的首次认知,这为未来从细胞学水平归纳该科的共有衍征提供了第一份证据。

  此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与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一样,是系统发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研究细胞发生过程除了可以了解物种特定结构的形态是如何建成的,还对理解物种所处阶元的系统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范鑫鹏说,从动物学角度来说,顾氏拉姆虫的详细记述,为解决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系统学的存疑问题积累了一份新资料。此次再次发现的新物种,暗示了崇明岛湿地这一多样性热点区域存在潜在的原生动物高度多样性。这也从这类微小生命的视角,凸显了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保护湿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