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正成为上海构筑高水平产业链的重要力量。刚刚过去的2020年,上海工业互联网在疫情中加速发展,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千亿元,推动以电子信息、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与汽车、航天航空等为代表的重点领域530多家企业创新转型,平均降本8.4%、提质1.95%、增效7.83%。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做深做实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本台记者孙萍从昨天(12)召开的202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了解到,上海将用三年实现工业互联网覆盖六成以上国资国企80%的核心业务,请听报道:

  刚刚过去的两轮寒潮中,上海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但电网经受住了考验,电力供应总体平稳。这与本市电力系统提早布局工业互联网转型密不可分。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物资部副主任吴永焕介绍,早在2016年起,他们就启动了工业互联网转型,目前,电力部门抢修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电缆,整个制造过程均在上海电力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中“记录在案”,确保这些质量过硬的物资第一时间送到抢修工程人员手中,缩短故障处置时间。

  [协同我们上游的制造厂家,在他们产线上面加装了各种数字化的传感器,它在生产、制造、检测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做好了它的全过程的质量检验。一旦到了工程的现场,它就可以立即的安装到我们的电网上面去,保证整个电网的快速恢复用电。]

  更多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大会上,上海首批工业互联网场景启动建设,包括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基于5G的复合材料拼缝在线检测、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的船舶船体分段数字孪生车间等。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山栋明介绍,这些场景未来将不再局限于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通过生态圈建设,实现拼接组合。

  [用一个大场景包住若干个小场景,而这些小场景都是可分装,积木化。我们未来在一个大的平台架构底座上面,企业就可以在上面不断的进行插拔式的场景的嵌入,形成大量的创新创业,形成特定领域的独角兽、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2020年,上海实施“工赋上海”行动,在全国率先探索以“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为特色的工业转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截至目前,上海共打造了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在上海的建设也有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企业标识注册量突破20亿。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标识解析体系相当于神经中枢,通过赋予每一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唯一的“身份证”,实现资源的灵活区分和信息管理。山栋明说:20亿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与产业链未来的全球化高质量布局息息相关。

  [我们围绕着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等,推进标识解析工作,核心是在于为未来的透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由点及链及圈,打造一个唯一的标识,实现“一物一码”。我们面向全球实现供应链的布局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标识来解决包括溯源、感知这些问题。]

  以上由记者孙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