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为“全员导师制”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

  “全员导师制”作为新制度,引发受访者期待的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这项制度能持续推进,真正帮助到青少年们。

  有受访者担心学生多,老师少,无法选到心仪的老师当导师;也有受访者认为,一个老师要当多个学生的导师,可能无法做到细致关心到每个孩子,希望这件事不会“走过场”。

  “我女儿自己选了美术老师做导师,可能刚开学工作比较忙,导师和孩子联系还不太多。不过女儿还是对导师很期待的。我也和孩子说可以主动和导师多沟通。”家长杨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避免导师制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那就要有实实在在的体系支撑。”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为了导师制开发了系列课程。此外,学校专门成立了奇绩导师工作室。“工作室有13个老师,各个学科的都有。”工作室主持人陆帅珺告诉记者,老师们在一起研讨,会有更多金点子出来。“我想只有我们老师会当导师了,有机制体系支撑了,才能让导师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陆老师说。

  作为市教委“全员导师制”项目组成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说,上海市教委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配套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比如,在推进机制上,市教委组织市教科院、市教研室、市师资培训中心联合组建专项工作专家团队,指导各区、各中小学编制全员导师制“一区一策”和“一校一策”。在专业保障上,还开发了“全员导师制”《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三本指导手册及配套在线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多轮全市校长培训、“种子教师”培训,组建学校“导师团”开展教师研训等。

  “我们还要基于一年试点工作总结和追踪督导调研,梳理形成导师匹配、师生关系、家校沟通等重点任务落实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定期组织市、区经验交流活动和宣传推广等。同时,将导师的学生发展指导与‘双减’背景下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等有机结合,尽可能平衡好教师担任导师的工作负担。”王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