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市民反感“游烟”,七成市民经常遭遇

  边走边抽烟?

  5月29日,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发布本市首个“游烟”相关的市民调查结果:其中超七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表示反感,“拒绝游烟”获得市民广泛赞同和强烈共鸣。

  不久前,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正式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其中,“不随处抽烟”作为“八不十提倡”内容之一,尤其是不抽游烟,受到市民关注和热议。

  为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在“世界无烟日”前夕,通过“上海发布”“健康上海12320”和“无烟上海”微信公众号,开展本市首个“游烟”相关的市民调查,共收到6350位热心市民的回复。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会遇到“抽游烟”现象的比例达74.5%。而遇到“抽游烟”场所的前五位依次是:马路人行道;地铁站出入口、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商场、写字楼出入口;公园、绿地;医院、学校大门口。

  遭遇“抽游烟”时,有92.4%的市民表示反感,其中认为二手烟有害健康、选择赶紧躲开的占63.4%;只能默默忍受的占26.8%;极少数选择当面指出阻止,或拨打举报电话及通过其他方式间接阻止。此外,有60.0%的市民认为室外区域应当设置指定吸烟区域,吸烟者只能在该区域内吸烟;也有33.0%的市民认为人群聚集的室外区域,也应当立法禁止吸烟。

  市民关注“游烟”问题,正体现对健康的重视。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介绍,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至少70种为致癌物质。无论是烟民直接吸入体内的一手烟,还是非吸烟者吸入环境中的二手烟,或是接触附着在物体表面如衣物、地毯、家具上的残留三手烟,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游烟,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二手烟,而二手烟不存在所谓“安全暴露”水平。吸烟者随处抽烟,会使周围人员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直接影响他人健康。

  戒烟服务可“私人订制”,电子烟有了“专家共识”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戒烟需要借助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上海正积极推进戒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完善全市戒烟门诊、戒烟热线、社区支持、互联网戒烟技术等戒烟服务资源,建立一体化戒烟服务网络平台,提供便捷、科学、有效的综合戒烟服务,满足不同戒烟人群的需求。

  目前,全市共有36家通过规范化建设的戒烟门诊,可为烟民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在“健康云”APP中的“健康地图”版块可查询戒烟门诊相关信息;拨打12320戒烟热线也可得到贯穿戒烟全程的电话和短信指导;或加入所在社区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以及全市2400多家“上海市无烟单位”的戒烟互助小组,开展戒烟同伴教育;也可订阅“无烟上海”官方微信公众号等。

  同时,针对电子烟关注日益增多而公众认识不足的现状,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时国朝代表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发布“电子烟专家共识”。

  “共识”明确指出,电子烟烟油含尼古丁、有机溶剂等,经加热后形成的电子烟烟雾含有多环芳香烃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全身各脏器,甚至致癌。电子烟作为戒烟工具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也缺乏生产标准和行业监管。应明确电子烟属性和定位,制定电子烟行业标准,对电子烟制造销售全程监管,杜绝向未成年人兜售电子烟。鼓励开展电子烟相关动物和人群研究,进一步明确电子烟的安全性和对戒烟的有效性。

  上海将持续加大控烟宣传力度,将12345市民热线(一条线)、控烟电子地图(一幅图)、戒烟服务网络(一张网)、有上海特色的控烟工作方法(一系列工作方法)、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共治机制(一个机制)和完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制度性建设(一套制度)这六个“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海控烟工作特色管理模式,构筑“多维合力、互相促进”的控烟工作生态和社会支持环境,打造健康上海,共创无烟城市。

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图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图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