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份上海安全发展“体检报告”发布,高层建筑安全隐患须重视
2020年6月10日上午,首份《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8)》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6-2018年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台风、暴雨已成影响上海城市安全最大的自然灾害,而随着高层建筑数量大幅增长,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城市面貌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超大型城市,其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的防范不容小觑。“城市体检”势在必行。
《报告》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联合编撰,40多名行业专家和智库成员耗时一年完成。
《报告》从10项评价标准出发,如城市发展和安全发展规划、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安全风险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责任体系、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等,对六大重点领域如自然灾害、城市建设、设施运行、消防火灾、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进行安全评分。
六大重点领域中,危化品、消防和设施运行处于安全状态,特种设备、城市建设和自然灾害处于较安全状态。
气象是影响上海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报告》指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且靠海,台风和暴雨成为对上海影响最大的两类自然灾害。2016-2018年间对上海造成影响的台风登陆风力均在9级以上。
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认为,《报告》中的气象分析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其他安全指标显然也会受到气象的影响。
“气象是触发城市风险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冯磊在发布会上表示,“做好气象预测,对城市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报告》发布时正值上海入梅入汛,据冯磊介绍,市气象局将会发布更为精细的“分区制”天气预报和预警。同时,市气象局也会在常规天气预报之外,增加气象影响的预报预警,使得气象防御向灾害防御延伸。
他提醒广大市民留意天气预警,尤其是大风和雷电预警。“通常市民比较关心降水预警,但是其实大风和雷电更容易引发灾害事故。”
在自然灾害之外,《报告》同时也指出高层建筑为上海城市运行带来的风险。
据《报告》调研分析,至2018年,上海市高层建筑超过了3.9万幢,30层以上建筑超过1600幢,建筑高度最高达632米,地下空间深度最深达50米。
建筑施工的高处作业不仅容易造成高处坠落事故,也易造成打击事故。2014至2018年间,上海建筑施工发生高处坠落事故57起,占总数的51%,是最易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类型。
而高层建筑带来的另一个安全风险便是玻璃幕墙的坠落。
《报告》介绍,高层超高层建筑常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其外围护结构。上海有超过1.3万幢玻璃幕墙建筑,是我国玻璃幕墙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玻璃幕墙所用胶的保质期在10年左右,而玻璃幕墙的设计年限多为25年。近年来,玻璃幕墙的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幕墙坠落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只有玻璃幕墙实验室检验的相应标准,需进一步研发针对既有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状况的现场检测手段和检测标准。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陆锦标在采访现场告诉记者,近年来高空坠物成为市民重点关心的城市风险,市住建委也正不断完善预警机制。
据陆锦标介绍,上海已于去年初步建成前高空坠物风险管控系统并投入使用。2019年,市住建委排查出271个高空抛物风险小区,其中部分小区已初步治理完毕,剩余小区的治理工作也在抓紧落实中。
“现在我们也尝试实现一些指挥管理,”陆锦标告诉记者,“比如埋设一些探头或者芯片,它们连接市住建委的城市运行网格化平台,一旦捕捉到异常情况,后台就会报警。”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在发布现场介绍,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每年发布,2019-2020年的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已经启动编撰。
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下一份蓝皮书将把六大领域扩充至九大领域,加入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考量,同时结合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新增若干区和街道,进行梳理、分析、评价,进一步丰富报告的内容。
“我们这次的《报告》是构建一个评价模型,对城市风险进行科学研判。希望将来整个城市能有一张风险地图,对所有问题能做到分时预警、响应。”孙建平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