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生访谈| 即将坐拥600平方公里郊野公园!阿拉足不出“沪”拥抱大自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一个月的时间,上海十几位委办局主要领导陆续走进《2020上海民生访谈》直播室,一起关注民生、聚焦责任。今天走进直播间的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邓建平说,近年来,上海不仅注重林业建设、保护和培育,还充分开发利用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和保健等功能,在提升林地休憩价值、让森林贴近市民、让市民走进森林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有序开放林地。为了让市民可以走进森林、享受森林,从2012年开始,我们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在本市23片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中进行了开放式休闲林地建设的初步尝试。截至目前,本市沪郊竖牌开放式林地试点达到19片,面积约3万亩,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为“可穿行的绿洲”。2019-2021年林业三年政策增加了开放休闲林地建设项目政策,我们计划在全市建设8个面积1000亩左右的大型开放休闲林地,结合当地乡村振兴、郊野公园和集中居住地等政策规划,合力打造第一批立体复合森林景观,使林相结构更合理,林分质量有提高,服务功能再提升。
二是加快绿道建设。绿道是串联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的绿色线性空间,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绿道既是健康幸福之道,也是生态文明之道,深受市民欢迎。自2017年以来,绿道建设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我们着力构建一个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色休闲网络。2016年,我们在环城绿带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外环绿道建设,到2019年外环绿道浦西段基本贯通,全市建成外环绿道总长度达55公里,涉及长宁、闵行、普陀、宝山、徐汇、嘉定等6个区。按照《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7-2035)》和《上海外环林带绿道建设实施规划》要求,环城绿带将逐步改造升级,实现从环城绿带向环城公园带的功能性转变,让更多的市民走进绿道,分享上海生态建设成果。截至2019年,全市已建成绿道881公里,预计到年底,绿道总长将超过1000公里。
三是建设环城公园带。环城绿带自1995年启动建设至今已有20余年,先后经历了100米林带、400米绿带与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共建成绿地面积约3800公顷,涉及宝山、普陀、嘉定、长宁、闵行、徐汇、浦东等7个区,为上海市区周边营建了一条绿色项链、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环城绿带整体形态为“长藤结瓜、以藤为主”,沿线建成并开放了顾村公园(一期)等20余处适合居民休闲游赏的公园、休憩绿地,并形成了以植物景观、名胜古迹等为主题的环城绿带“十景”。
四是推广经济果林。随着林业建设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林果的品种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9年底,上海现有果树面积20.29万亩,全年果品总产量27.73万吨。市林业局既要为郊区果农增收代言牵线,也要为满足市民时令水果需求搭桥。上海市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是沪上果园的标杆,优质地产水果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也是上海乡土文化的代表。桃、葡萄、柑橘、梨为四大主栽树种,另有猕猴桃、蓝莓、枇杷和樱桃等小众树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市已形成了 “一区一品”的区域特色果品,其中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光明黄桃、仓桥水晶梨和金山蟠桃等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形成“传伦”葡萄等17个上海名牌。本市果品供应周期比较长,从5月的枇杷、蓝莓到夏季的葡萄、梨、桃,再到秋季的柑橘类,大半个年头都有市郊沪产新鲜水果的供应。经济果林的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还推进了果品文化、果品旅游产业的发展。“南汇桃花节”、“马陆葡萄节”等果树主题的旅游节庆已经深入人心。
五是森林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包括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开放型休闲林地、林家乐(农家乐)等。上海现有佘山、东平、海湾、共青等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各个森林公园都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此外,本市首批规划的21个郊野公园中,金山廊下、松江松南、青浦青西等7座试点郊野公园已全部开园运营。未来,本市郊野公园总面积将达到600平方公里。这些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串联起了以往上海森林旅游的经典线路,让市民足不出“沪”,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奔放朝气。今年,我们还丰富拓展了崇明生态主题游、浦江源主题游、滨江生态游、林家乐主题游和长三角生态走廊主题游等5条生态游线路。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1)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