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抱歉我没带着实体钱”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再次揭示了信息时代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绑定电子支付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不便。上海各行各业对于这些老人,考虑得是否周全?本台记者汤丽薇昨天(11)走访了公园、展览馆、美术馆、医院、菜场等地,发现很多地方在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的同时,仍不忘留出一条“慢行路”,尊重老人们“不会”的权力。请听报道:

  在这个万物皆触网的时代,便利和高效并不属于每一个人。对于许多难以融入的老人来说,很多时候反而意味着“麻烦”。记者在菜场里遇到一位80多岁的阿婆,她说前阵子到处都要健康码的时候,她只能尽量不出门:

  [健康码没有,我不出去的了,我一天到晚在家里。]

  阿婆一边说一边掏出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从海鲜摊贩那儿买下了两只梭子蟹:

  [付现金的,菜场里面差不多都用现金的。]

  记者走访了本市长宁、闵行等地的菜场和商场,看到摊头和店铺都同时支持扫码和现金两种支付方式,这意味着即使不用手机,买菜、购物也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只是有时会错过一些线上的优惠活动。

  除了“购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可能遭遇的最大“麻烦”在于“出行”。想去一些地方却没有健康码,或是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不过记者发现,针对这些老人们可能遇到的困境,上海正给予更多的周到考虑:

  [记者:我想问一下,家里有老人年纪很大,她一直不用手机,能来看病么?

  护士:你病历卡来登记一下,身份证带好啊。]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医院都为老人们开了“另一扇窗”,只要提供身份证、医保卡,或是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就能看上病。

  在上海农展馆的门口,展览会的主办方在查验健康码的地方,也特别搭设了台子,由两名工作人员专门为买农货的老人们提供服务:

  [A: 如果说没有手机的,我们就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实名登记地址就可以了。

  B: 80岁老太太不可能玩微信,登记好就可以了,也是方便老人。]

  目前上海不少室外公共场所,进入时已不再需要出示健康码,而一些仍需要证明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都给老人们提供了第二种、第三种方案选择。比如陪同家属可以申请“亲属随申码”绑定老人信息,再比如在程十发美术馆,老人们可在现场工作人员帮助下,用手机发短信给运营商,一会儿就会有一条14天内行动轨迹的短信自动回复过来:

  [就是可以查到途径,只要有这个短信,我们一样可以让他进去。]

  国庆节前夕,申城还上线了上海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该平台在本市出租车候客点的扬招杆上,安装了醒目的出租车呼叫按钮,乘客只需按下按钮即可发出叫车指令,这对老人们来说是很大的便利。

  诚然,在滚滚而来的数字浪潮中,老人们依然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便,但只要社会在前进中肯为他们留出一条“慢行道”,他们都可以生活得更好。市民王晓洁认为这种关怀,应该从每个人做起:

  [呼吁大家在路边碰到年纪大的人不会用软件啊什么的,可以力所能及的帮一下忙。]

  充分尊重每个人“不会”的权力,“无论我们是否终将成为他们,即使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他们。”

  以上由记者汤丽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