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普陀区石泉路街道的不少“小小区”、“迷你小区”悄然消失、转身成为周边居民区的“家族成员”,踏上了有更多资源分享、有更规范管理的幸福之路。请听本台记者汤丽薇发来的报道:
石泉路180弄、岚皋西路145弄……多年来,城市中一直有着这样一群以路牌号命名的小区,它们房龄老、空间小、住户少,也因此面临着管理成本高,难招物业的窘境。中山北路2185弄29号就是其中一个,这里的老居民徐阿姨告诉记者,这个只有一幢楼的“小小区”20多年来就像个孤岛,没人清扫楼道,没人修走廊灯泡,甚至电梯坏了都是六楼住户自掏腰包找人修的:
[以前我们这里就一栋商品房,而且只有12家,人家一个管理公司过来讲物业费太少了,肯定不会出一个物业公司,这样就没有人管理。]
而和这幢楼做了20多年邻居的“老公房”太浜巷小区,虽然规模够大,但是由于房龄更老、设施更旧,物业费又一直调不上去,多年来也面临着各种管理困境。太浜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振文说,今年之前,小区连个大门都没有:
[小区里面它是有总共有5个出入口,就也没有保安,也没有门岗,任何人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环境就是脏乱差。]
一个是没人管、一个是无力管,如何通过创新社会治理“破题”?疫情期间,普陀区石泉路街道从小区合并封闭管理中,找到了灵感。石泉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邱善乐回忆说,当时给两个小区设置了统一门岗实现物理空间的临时合并后,发现防控疫情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决定做一次更大胆的尝试,让两个小区彻底的“合二为一”。
[一定是法理先行,首先业委会合并这个是基础,通过物理的合并,跟今年的小区的整体的综合修缮做个统筹,把一些为老为小的设施做一些叠加、做一些改造,最后是管理的跟进,去进行物业的集中的一个选评,治理的跟进,怎么去回应新合并居民的共同的诉求。]
告别从前只有数字的冰冷名字,从此中山北路2185弄29号成为“太浜巷小区”的一员,与“大家庭”共享社区活动空间、垃圾厢房和物业,而从前的太浜巷也在合并的契机下,也迎来了社区治理的全面升级。西部集团中山物业负责人姚啸洪介绍:
[外墙的污面,平改坡,包括一些下水道,包括路灯线的一个落地,然后停车标识的划线整体的规范,使得整个小区等于是商品房这个概念。我们改造完成之后,三位一体也完成调价的征询,由原来的非全方位管理的4毛4分钱的物业管理费提升到8毛钱的全方位的物业管理。]
实际上,在石泉路街道目前探索的19个“小小区”合并案例中,太浜巷并非最为复杂的,其中一个最难的合并涉及到4个小区、2个居委会、3个物业。对于这种高难度挑战将面临的阻力,邱善乐早有预期,不过在他看来,将“一盘散沙”变成“一盘棋”,这条社区治理创新路值得走下去:
[小小区的合并的过程,本来就是协商来解决的,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大家齐心协力,推一种新的协商方式的构建,我认为是自治共治最好的一次实践的过程。]
以上由记者汤丽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