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微博发布了内地新“四大火炉”的消息,称从1981-2010年的30年里,全国高温日呈现增多趋势,华南地区高温日增幅最明显,福州、杭州、海口已取代人们印象中的老牌“火炉”城市,与重庆并列“新四大火炉”。其中,福州因35度以上高温天数排名第一,被封内地城市“火炉之首”。传统“四大火炉”重庆、武汉、南昌、南京这一次分别排名2、7、6和14,只有重庆进入前4名。【详情】
地铁12条线路中的多个站点都出现了纳凉族,以8号线沿线最为严重。因为地铁离居民区只有几步之遥。附近小区的大伯大妈们都喜欢到地铁站内纳凉。
8号线成山路地铁站内,部分市民扶老携幼,在地铁站内休闲玩闹,十分惬意。10号线的天潼路站则是“亲子乘凉”的聚集地。1号线人民广场站,个别纳凉的市民还在车站通道里打扑克。有人说影响美观,也有人说没关系,不必太过指责。
上海地铁表示,对地铁站内乘凉,不鼓励,也不提倡,当然也不会干预。但是如果影响了正常的地铁运营,将出面劝阻出站。
6月以来,重庆市已开放100余个人防工程供市民避暑纳凉。这些纳凉点配置了桌椅板凳、饮水、书报、电视、应急药品等,并配有专职工作人员。人们坐在有现成桌椅的防空洞内,老人打牌,孩子做暑假作业,长长的防空洞构成一幅清凉悠闲的夏日画卷。
除重庆之外,杭州、合肥、西安、成都、南京等地也纷纷“让洞于民”。已向纳凉市民开放防空洞11年的杭州,今年7月起向市民开放十处防空洞,而且居然还有“wifi”。据介绍,杭州纳凉防空洞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排污、通手机信号、通有线电视、通无线网络服务。
不管排名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随着人口、汽车、空调的日益增多,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不断加剧,导致城市里的热空气与市外的空气交换不足,进而引起市内温度的提升。这一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火炉城市这一称号的争抢却反映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全球变暖。不论承认与否,高温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每一个城市都可能要面对的难题,它已经是一种不容回避的自然病。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尾气,还有居民消耗的能源气体,它们覆盖在城市上空,吸收长波辐射,增加空气温度。城市规模扩大,高楼林立,马路纵横,池塘填平,植被破坏,而水泥建筑、柏油马路的热容量小,吸热能力强,这些都使得城区温度居高不下。给火炉排名,实在不如下气力去关注污染,治理环境。
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力逆转地球气候变化趋势,也很难靠一把蒲扇度过一夏,但是节能环保仍能从一点一滴从我做起:能不开空调的日子就尽量少开,空调外机少往室外排放一份热量,自己也能正常排汗减少空调病。专家也建议大家尽量少开车,不仅能减少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降低尾气的排放量,对减少“热岛效应”也颇多好处。要做到这些,是要有点勇气和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