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在昨天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介绍,截至昨天中午,本市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计已达12.63亿元,已经支出8.53亿元。
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第一时间指导市慈善基金会制定有关“疫情防控专项募捐”方案,赶在除夕夜即为其开通公开募捐特殊通道。又先后为市儿童基金会、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等5家基金会办理了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手续,确保上述6家慈善组织迅速有序地开展抗疫公开募捐。
12.63亿元社会捐赠总收入中,上述6家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占5.36亿元,另外本市还有121家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5.1亿元。社会捐赠总收入中,还包括市红十字会募集的2.09亿元,以及其它来自海内外的社会捐赠。此外,本市已经有两单抗击疫情慈善信托备案,信托财产共计700余万元。
疫情暴发初期,防疫物资供不应求,许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向海外采购物资,许多海外华侨也在境外筹集物资,但由于航班、物流等种种原因,不少来自海外的捐赠物资遭遇通关难、运输难。对此,市民政局与海关、商务、税务等部门迅速联手,自1月下旬起,出台了有关抗疫捐赠物资免税通关的操作指引,向社会公布了具有慈善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资质的20家慈善组织名单,开通了海外捐赠物资的线上办理通道。市民政部门还会同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派专人驻点浦东机场现场办公,与海关无缝衔接,开启海外捐赠物资免税入关快速通道。
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门切实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指导与监管,明确要求慈善组织必须依法依规报备公开募捐方案;对定向捐赠,切实尊重捐赠人意愿;对非定向捐赠,则加速流转、快速分配。此外,市民政局还要求慈善组织,对疫情防控的捐赠款物,一律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管理费。
为做好社会捐赠信息公开,市民政局建立了各基金会信息日报制度。从2月4日开始,通过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每三天公布一次全市社会捐赠收支汇总情况,从2月20日开始,每天公布一次。其间,还与新浪微博联合公布上海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情况。
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下,市民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相关慈善组织、市红十字会等,专门建立了“抗疫慈善捐赠统筹机制”。依照该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实际,主动细致摸排抗疫物资需求,再据此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进而有的放矢地引导慈善组织精准捐助。目前,首批设计的6个项目,已全部被全市各慈善组织认捐实施,包括“社区防疫应急箱项目”“小区物业夜班安保人员关爱项目”等。
据了解,首批六个项目全部是抗疫一线的急需。蒋蕊表示,通过“抗疫慈善捐赠统筹机制”产生的上述项目,很好地促进了慈善捐赠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确保了善款善物及时、足额、有效地用于抗疫急需,发挥了最大效用。
在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上海援鄂医疗队和本市一线医务工作者是奋战在最前沿的战士。本市的公益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动足脑筋,想方设法为援鄂医疗队和本市一线医护人员送餐饮、送物资、送慰问。
上海基金业同业公会携手其31家会员单位,在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中成立了“上海基金业致敬白衣天使专项基金”,慰问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奖励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白衣天使。目前,该专项基金的规模已近4700万元。疫情结束后,资金如有结余,将继续用于支持和激励医护人员和医疗卫生发展的公益项目。
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施南昌表示,针对湖北、武汉和上海等地区的实际需求,基金会已策划和组织实施了百余项援助项目,截至3月9日15时,已支出款物累计达2.9亿元人民币,其中资金支出2.55亿元,物资价值3359万。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