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浦之滨,钱业是营;彭越浦畔,振铎传薪。2025年3月8日,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一百年春华秋实,这座始建于1925年的学府,扎根上海,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诠释“新中人”的责任和担当,成为静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向百年新跨越,这所底蕴深厚的学府以昂扬奋进之姿迈向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从“诚正”至“树德修能”——百年新中精神薪火相传
百年前,有识之士办学图强;百年来,为国育才矢志不渝。从当年的钱业公学,到如今的美丽新中,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这片热土从不曾孤单。
1925年,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的前身钱业公学正式成立,在先贤白虚、华国桢、施伯云等主持下,初创时期的新中如新竹一般拔节生长。1929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私立钱业中小学”。从初创时学生仅数十人到1937年学生增至300多人,再到抗日战争末期在校生超过900人,至解放前夕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750余人。

浴新中国成立之光,学校自此开启了与共和国同行的光辉岁月。1955年秋,学校中小学脱钩,中学部改名为新中中学,意为“学校在新中国迎来了新生”。从钱业到新中,由私立到公立,学校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63年夏,新中中学从塘沽路730号迁入蒙古路48号新址,开启办学新篇章。1977年教育事业驶入快车道,新中中学经原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成为区属重点中学。1998年7月,新中中学由蒙古路48号迁入现址原平路400号,并完成初高中脱钩,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成为上海市九十年代末在全市建立的十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之一。2005年,学校获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光荣称号。


百年来,名虽数易,然文化薪火,代代相传,贤达英才,彬彬济济。一脉相承的初心与使命形成新中人独有的精神印记和文化自信。秦润卿创办钱业公学时,希望学生“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代代新中人始终用坚实的行动赓续着这份使命与担当。学校首任校长白虚题写下“诚正”校训,希望以“诚意正心”“戒欺诳”,一笔一划间蕴含着前辈对育人本质的思考、践行与提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首任公派校长施伯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常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格力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副校长郭天成提出的“会做人、会读书、会工作”的“三会”育人目标和育人实践、世纪之交陈裕全校长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人生预备教育”的办学宗旨,到徐阿根校长传承践行“引导莘莘学子叩开每一扇人生之门”的办学理念,再到今天刘爱国校长进一步汲取百年新中师生的教育实践智慧,以“为学生终身奠基,让学生终身怀念”为办学理念,凝练出“树德修能”的校训,代代新中人不断深化“新中实践”,丰富“新中经验”,接续传承,用百年探索和追求响亮回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二、从“四项证书”到“五育并举”——百年新中育人桃李芬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我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中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景坤,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校长范关荣教授,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孙勇征……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共和国的建设者、科技前沿的开拓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他们为国家富强拼搏奉献,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人类进步探索前行,他们在新中百年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灿若星辰。
在办学实践中,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确立了“五四三二一的金字塔”的新时代新中育人路径。学校以培养终身发展的“新中人”为目标,立足“为学生终身奠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双向展望,采取“大教育观”“大德育观”“大课程观”的“三观”发展思路,为学生提供通向未来的四项证书(大学学生证、体育专项证、社团团员证、社会实践证),开展突破瓶颈的五维行动(课程教学维、身心健康维、科学艺术维、民族教育维、信息技术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作贡献。

百年新中,是一艘与素养培育同向共进的育人航船。学校以项目为引领,进一步形成体育专项化教学、数学建模、英语跨文化交际、“美美与共”主题阅读等教育教学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形成了以新中“学生电视台”、“舞蹈队”、“凝眸文学社”为代表的一批“上海市明星学生社团”;一大批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头脑奥林匹克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获殊荣,舞蹈队、棋类队在全国和上海市各类展演或比赛中屡获佳绩,舞蹈队荣获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连续四年都有新中学生入选“全国最美中学生”;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一项项荣誉诉说着百年新中育人的累累硕果。


百年新中,是一幅与各界关怀相依相伴的温暖画卷。1999年9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来新中视察,音乐教室里学生们清澈的歌声、图书馆阅读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外语课堂上的情景演绎以及孩子们一声声激动热情的“江爷爷好”,深深感动着江总书记以及现场的每一个人。“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江总书记催人奋进的话语和关怀寄托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中办学治校的肯定,对学校培育英才的殷切期望。

百年新中,是一曲与育人改革同向同行的铿锵乐章。在历任校领导的带领下,新中勇立教改潮头,两次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名师团队锐意进取,2024年五名老师担纲第五期上海市双名工程基地主持人,研究引领上海学科教学的发展。这些成果,既是静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新中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纪新中,美美与共。
三、从“行走的教室”到“大思政课”——百年新中铸魂固本培元
连续“行走”十季,用脚步丈量祖国16个省市,31座中国城镇和地区,行程超过60000公里,绕地球赤道一周半,参与学生超万人次;250多篇学生论文和调研报告,《行走的教室》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集9本,专著1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相关文章8篇……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行走的教室”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十年。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以培根铸魂为己任的“新中梦想导师团”,把课堂开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到全国各地,开到“历史的现场”,开到国际社会的舞台。学生行走在星火燎原之路上,相聚贵州遵义、赤水河畔聆听红色脉动;行走在文化寻根之路中,登泰山之巅,游孔孟圣迹,赓续文化基因;行走在绿水青山之路上,于浙江建德的峰峦叠嶂间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行走在科技强国之途中,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逐梦“九天”壮志,遇“箭”中国航天新高度。实践出真知,行走育新人。一位位新中学子,行走在中国大地上,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


从区域联动到“行走的思政课”,从思政课改革创新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新中“行走的教室”在“无边界”的创新课堂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大思政”理念重构学科边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谱写出思政育人的“新”篇章。
四、从“头脑OM”到“未来工程师”——百年新中科创育英领航
以科技赋能教育,以创新引领未来。新中于1998年创立了OM(Odyssey of the Mind,即头脑奥林匹克)社,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的交融中欣欣向荣,获得两次世界第三名、四次全国第一名、一次全国第二名和五次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人工智能时代,新中与时偕行。2024年,学校启动“未来工程师——竞技机器人”项目,以打造静安区学生科创研究中心为指向,培养学生在新工科时代所需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材。

“每一次机器人的成功启动,都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肯定,工程技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我们的想象变为现实。”学生感慨道。自新中高级中学“未来工程师—竞技机器人”项目启动以来,已有149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提早学习工程与实践相关知识,在高中阶段便有机会参与高校研发实践,走进企业真实工程场景,“零距离”接触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新中“未来工程师—竞技机器人”项目以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为内核,课程实行“双师制”培养,学校不仅为学生配备校内教师指导日常学习,还借助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技术储备,聘请卓越工程导师驻校任教与指导,携手逐梦未来。
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新中正在行动。
历经百年滋养,成就新中今日的参天如盖。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首批文明校园、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一项项荣誉,是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在百年育人征程中逐梦前行、一路生花的见证。
百年新中,薪火不熄;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与祖国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将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百年新中,追光致远。
(供稿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