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感受,相信“未来感”会是很多人的共同选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点了一连串的名,包括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为我们“剧透”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壮丽图景。

  就拿让人眼前一亮的“具身智能”来说,这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一般指的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在此前蛇年春晚的舞台上,我们已见识过智能机器人“零帧起手转手绢,手绢抛出再收回”的神奇。未来,各式各样“脑洞大开”的机器人还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智慧和便利。

  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机遇仍将层出不穷。但同时也要看到,每一项创新成果背后也充满了各种风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科技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比较大,转盈利周期比较长,成功的有可能是爆发式增长,甚至是指数级增长,失败的也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这种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很多时候,它恰恰是通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颠覆性创新来说,它最珍贵的地方恰恰在于“不能被设计”。一次突破的背后,可能是千万次的失败,但正是前人不断“试错”留下的技术遗产,为后续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用一句浪漫的诗句来形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这里,失败只是客观结果而非价值判断。进而言之,要正视并顺应技术迭代和产业演进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打造宽容失败的科研、政策和舆论环境,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唯如此,创新才能打开新空间,未来才能更有想象力。

  当然,这份“宽容”,不仅体现在能够接受失败和风险,更体现在提供必要、及时、实在的支持上。特别是对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来说,高风险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培育往往需要更长周期,这就要求相应的支持也要更有耐心,更坚持长期主义。

  事实上,相关政策信号已明确释放。在此前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透露,近期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据媒体报道,这支“航母级”的基金将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存续期将达到20年,这意味着较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更长,可以陪伴创新型企业更久。

  与这份“长期主义”所相对,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也不鲜见。毋庸讳言,这些年,各种“新概念”也让一些地方产生了某种“产业焦虑”“政绩焦虑”,生怕不跟上、不布局就会被淘汰,导致一哄而上追热点、盲目补贴上项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因此产生了产业的 “内卷式”竞争,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反而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了阻碍。

  这恰恰是培育未来产业需要十分警惕并极力规避的地方。事实上,未来产业的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可能性,意涵也很宽广,“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之类亦步亦趋的做法,未必明智。而是要实事求是,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客观条件来布局,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还是要尊重技术和产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做好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静待花开,未来自来。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剧透”的“未来”,到底怎么来?》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