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被告人还说了愿意赔偿,会影响量刑吗?

  朱妙:对,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赔偿这个问题,我在庭审的时候给被告人做了法律释明,就是说你要赔偿,说明你的认罪态度非常好,法庭是表示认可的,这是从轻的一个理由。但是被害人志愿者被打伤以后,她现在仍躺在床上,医生让她首先要躺三个月,也就是说她的伤情目前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会不会有后遗症,然后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多少费用,存在多长时间的误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不确定的。等被害者伤情恢复基本稳定以后,需要做一个伤残鉴定,这时候才能知道具体赔偿金额。

  我告诉被告人,你可以自行或通过家属与被害人进行和解,如果两方达不成一致协定,被害人可以进行民事诉讼,也就是说,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肯定要承担,此外,被告人的民事赔偿也是少不了的。

  问:被告人在疫情期间有立功,举报过外地牌照,这能否作为量刑从轻的依据?

  主审法官朱妙:对,有这样一个细节。被告代理律师说被告人在小区里曾经举报过一辆武汉牌照的车。首先,在疫情防控期间,每个公民都有义务配合疫情防控,他有这样的意识去举报车辆,然后让大家查这个车是不是有问题,对他的行为我充分肯定。

  但是在案发现场,被告人知道了小区实行管控、外来车辆不能进入后,这个时候他又表现出另外的一面,对小区的规定表示不理解,继而产生不配合行为,后来又有打人的行为。我觉得事实上,被告人前期对疫情防控的紧急状态是充分理解的,那么他应该主动配合。

  被告人的举报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立功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不属于法律上的立功表现。包括律师还说到他平时表现比较好,他对妻子、对孩子非常好,对岳父母、老人非常孝敬,这些都是公民平时应该有的道德,我觉得他做得比较好,这是可以肯定的。但这些和法律上的立功完全是两回事,所以量刑时不会考虑这些因素。

  问:还有一个细节,律师曾经在辩护中提出能不能缓刑?因为被告人认罪认罚、自首从轻等,当时你好像问了一下被告人是否确认?

  主审法官朱妙:我问了他,我说在庭审开始的时候就问你认罪认罚是不是自愿的?他是认罪认罚的。这里的认罚,是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现在律师提出的适用缓刑,已经超出了被告人认罪认罚时,自己承诺、自己认罚的幅度,所以我在法庭上再次跟他确认,问他还是认罚吗?他还是表示认罚。

  这个律师是从被告人的立场提出从轻减轻的理由,因为他更懂法律。但是被告人本人的意愿我还是要充分的尊重,被告人对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六个月的刑期还是表示认可的。

  他如果不认可的话,实际上,前面所说的认罪认罚的从轻情节又不存在了。

  问:类似的案例也有,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少居民跟志愿者之间发生推搡之类冲突的视频,在外地有法院作出三个月的判决等等。不同案件的判罚各有不同,相差还是有点大的。

  主审法官朱妙:朋友圈中有不少的视频在流传,我也只是看到视频而已,其他的证据无法去确认。处罚上有轻重,其实是法律对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规定。

  同样是殴打他人,殴打对象的不同会影响定罪,我们这个案件是志愿者,如果被殴打的是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比如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我们首先会考量这是不是构成妨害公务罪。接下来还要考量,造成的后果如何?比如这个案子造成了轻伤的后果,但其他案例中,比如说打了一记耳光或是一拳,法律后果也不一样。

  违法和犯罪是有区别的,但我想说的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违法和犯罪都是要从重处罚的情节。打人既可能构成犯罪,也可能由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或者罚款。

  打人造成轻伤,就构成犯罪了,要起诉到法院来进行审判。不同罪名的量刑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寻衅滋事罪是五年以下,妨害公务罪是三年以下,但妨害公务罪入罪的门槛比较低,像辱骂、暴力行为等都可以构成妨害公务罪。

  问:可能被告人自己都没有想到,就是说一下子上头了,就上去打对方来撒气,但这个撒气换来了一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这个案件是不是警示作用特别大?

  主审法官朱妙:是的,法庭审判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一是对被告人本人的处罚,二是对社会有警示意义,所以前面我也说到,这是一堂鲜活的法治课。

  通过这样一个审判,其实能让社会大众知道,违法犯罪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同时另一层意思在于,我们通过法治的方式维护社会秩序,用法治的方式来支撑现在的疫情防控工作。所以刚才你提到,有一种声音说一年六个月是不是重了?其实也有一种声音是支持,甚至还有人认为是不是轻了,能不能再重一些?

  我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我觉得他的话也非常好,我念一下,他说有的观众只看到庭审上的追悔莫及,却看不到犯罪现场的蛮不讲理。我还要加一句,还看不到被害人现在在病床上的度日如年。所以说依法从严从重能够最大限度的来保护志愿者的安全,打击不服从管理者的嚣张气焰。

  他还告诉我,很多社区居委会的公众号都在转发这个案件的视频,也在转发判决结果,这其实就是给那些不服从社区防疫管理的人上课。

  我觉得在这场疫情面前,谁都不容易。我们能够理解,大家长期闷在家里,很多的压力没有地方释放,如果涉及到父母、子女就更容易冲动。但实际上一定要搞清楚,如果大家都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那就只有一个造成疫情扩散更加严重的后果,潜在危害非常大。更重要的一点是,绝对不能越过法律的底线,否则法律一定是严惩不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