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城市治理创新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此次推出的“落樱不扫”,也是上海已尝试多年的“落叶不扫”景观道路的进一步拓展。
从2013年秋季起,上海徐汇区余庆路、武康路尝试开展“落叶不扫”,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此后几年,全市落叶景观道路不断增加,到2019年已增至42条。在打造“落叶不扫”景观道路的过程中,各区均结合各自的区域特点、历史内涵、建筑风格,对落叶景观道路进行优化调整,主要落叶树种有悬铃木、香樟树、银杏树等,不仅增加了区域人气,对周边商业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动效应。
上海为何会推出“落叶不扫”?
“2013年刚开始试点时,设想比较简单,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环卫保洁模式的转变。”傅丽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以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为主的行道树非常有特色,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
但是,一到秋季,落叶满地,对环卫工人来说,保洁难度就变得很大,往往一个小时就能扫出来一两车落叶,而且还在不断飘落。与此同时,保洁人员发现,当秋天的阳光照在洒满人行道的落叶上,其实是非常美的。
“我们就提出来,在这个季节,能不能将以往一扫而空的保洁模式,改为更加精细化的捡拾(垃圾)模式,保留落叶的原始美,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互动?”傅丽萍说,于是,上海于2013年试点推出“落叶不扫”,没想到反响很不错,之后推出42条“落叶不扫”景观道路,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落叶不扫”与“落樱不扫”一样,受天气影响很大,需要根据气候、气温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落叶不扫”,看上去好像是偷懒了,但其实道路保洁员的工作量不仅未减,反而对美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随时捡拾垃圾,还要自己不时收集一些落叶,重新洒在人行道上,让落叶景观显得更均衡、更好看。
“这其实也是上海城市治理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的体现。”傅丽萍说,“落叶不扫”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每年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却代表着传统环境保洁模式的改革与进步,通过对道路环境的美化,寻找城市美感,让人们在原始质朴的大自然中,滋养浮躁的心灵。
同时,各区还结合美丽街区的创建,将周边建筑的修旧如旧、配套设施的完善、市民素质的提升等融为一体,实现环境的共治、共享,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