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路72号模式

  在老城厢因地制宜建设“小、灵、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解决群众“淋浴难”“烧饭难”“晾晒难”这些实际困难;在石库门里面见缝插针建设“绿色书屋”“共享客厅”;推进“江阴—顺天村”等街区整体改造,形成“最美院落”“最美街区”。

  以南京东路街道江阴路72号为例,这个635平米的老式弄堂住了26户人家,其中80%以上是老年人。以前,天台杂物胡乱堆放、多家住户共用一个马桶是常态。

  去年2月,街道对这个上世纪的老弄堂进行“微更新”。如今,公用卫生间里有了全新的淋浴房和马桶间,乱搭乱堆的庭院和天台清理成了神清气爽的小花园,更新中还特别增设了各类无障碍设施、楼梯扶手、多功能晾衣架、自动报警装置以及家具器物棱角包圆等举措,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重庆北路通往江阴路中间有一条仅两米宽的小路,原本阴暗逼仄,如今,两侧高耸的围墙被改建成一段富有艺术气息的彩绘墙,成了不少年轻人朋友圈中的网红路。

  当现代生活与传统里弄相互交融,四个尖顶门头上“梅兰竹菊”雕花纹路清晰,展现出独特的海派气质,不少人慕名前来打卡,被居民们戏称为“4A景区”。

  聚奎新村模式

  还有更早的小东门街道聚奎新村“拆落地重建”模式。

  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的违建,大部分都是在平地上搭建。而这里的聚奎新村,很多违建是挂在墙外的。

  聚奎新村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共有10幢房屋,小梁薄板砖混结构,产业性质为直管公房。由于房子太小,原本的三层楼加盖到五层、六层楼高;而楼与楼之间将近5米的间距,也被挂在墙外的吊脚楼,挤占得只剩一米宽。

  每一个“吊脚楼”背后,都是改善居住的强烈愿望。

  重建后的聚奎新村外墙依然保持了上海老弄堂的风貌,房顶上的老虎窗,让生活在这里一辈子的老城厢居民,一下子就能找到家的感觉。走进房内,每户人家都设计了紧凑型厨卫,并配套实施了水、电、煤管线的改造。

  旧址新颜,老房新生。

  黄浦高楼林立也不乏密集的老旧房屋,或许改造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让居民们能从变化中感受城市发展。

  我们今年老旧房屋的修缮有一个目标任务——不少于18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质量的目标要求,不仅让它的外观漂亮,里面的功能进一步符合我们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域这样一个定位。

  用我们上海话讲,就是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黄浦区区长巢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