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便民]总面积62万平方米!闵行新增一条宜居型滨水生态绿道

  市绿化市容局说,闵行区淀浦河、新泾港片区绿道现已向周边居民全面开放。绿地总面积超过62万平方米,滨河绿道总长度达到42公里,惠及沿河37个居民区、2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附近市民。详见↓

  绿道融合沿线特色文化,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探寻当地文化特色,逐个走访沿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多次协调围墙退界与贯通的方案。

  通过积极协调,最终新建2座桥梁、翻新1座桥梁、打通3座桥涵、新建3座人行梯。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42公里绿道全线贯通,绿地景观面貌整体提升,休憩空间扩大,建成富有滨水特质的景观绿地系统,以层次清晰、季相分明、水陆交融的景观格局,形成集健身、景观、通行于一体的景观通道。

  目前,绿道已全面向周边居民开放,沿途贯穿已建成的“外环绿道”“闵行区一号绿道” “闵行区三号绿道”等。

  其中,莘庄镇和梅陇镇的居民可沿淀浦河绿道东至虹梅南路、西至东闸路,步行至南方商务圈;古美街道的居民可沿新泾港绿道分别向南步行至南方商务圈、向北步行至闵行文化公园;虹桥镇与七宝镇的人民可沿蒲汇塘绿道步行至七宝老街商务圈和闵行文化公园,大幅度地增加了闵行区居民的绿色空间,方便了居民的绿色出行。

  绿道采用“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尽可能保留了原有乔木,丰富中层开花灌木及下层地被,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元素作为设计主题,选择二十四个节点作为主题分类园,提取二十四节气的文字、图形等,以及当令时节开花的主题植物,作为构成主题分类园的造景材料。

  滨河绿道系统也以二十四节气科普主题作为特色,将整个绿道系统视作一个传统文化的大讲堂,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整体提升绿道的立意境界和文化内涵。

  立春腊梅、雨水山茶、立夏蔷薇、小满鸢尾、芒种石榴、夏至木槿、小暑荷花、大暑紫薇……形成季季有景、四季有花、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走进这诗意绿道,无论是徒步还是慢跑,都美不胜收。以两道合一的绿道为贯穿主景观轴线,顺着季节轮替,依次排列,并与四条河道的绿化主题相互辉映,形成闵行环境独特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一大波美图来袭,接好啦↓

  改造前后对比图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后

  利用块石干垒的方法,对原有的花坛作了装饰,密闭的空间也得到了开阔的视线通透感,增加的硬质场地便于邻里交流、休闲活动。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原有的空间封闭无法进入,植物种植杂乱无章,改造后的绿道调整了居民活动空间,增添了趣味互动性,植物设计上,丰富中层开花灌木与地被,提升景观品质。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业人员梳理现场的植被,择优保留,增加功能性景观,调整平台空间与活动场所。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考虑到居民们对淀浦河的感情,设计师还设计了一条旱溪景观带,底部铺上鹅卵石,既呼应了与其平行的淀浦河,还打造出一个可亲近的“河道”游憩空间。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原来的紫藤花架虽然满足基本的休憩功能,但是饰面陈旧,周边植物也有裸土现象,此次改造提升,优化了景观凉亭的造型,具有几何现代感的花坛收边,提升景观效果。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改造时对扶手栏杆进行了更新,使得原本硬邦邦的混凝土水泥也有了亲和的温度,植被中整形条状灌木带,容易产生视线疲劳,间断性的休闲坐凳,自然的植被种植手法,打破了沉闷的空间。

改造前改造前
改造后改造后

  贯通沿线健身道,提升道路周边绿化景观,安装智能灯光监控系统,方便居民夜间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