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政策”实施后三类投诉突出
本报讯 (劳动报记者 陆燕婷) 随着双减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关于教育培训机构的纠纷日益增多。昨天,据浦东新区消保委披露,“双减政策”实施后,退款周期过长、培训合同的更改以及非学科类培训认定难导致的纠纷等,这三类投诉尤为突出。
一是退款申请容易通过,实际到账遥遥无期。
如消费者徐女士于4月份给孩子报了一对一数学课程(10次),上了9次课程,商家又推销课程(12次),通过淘宝进行付款。孩子上了1次,7月21日消费者向商家递交退费申请,商家表示一周退款,实际拖延未退款。8月初消保委介入,商家承诺会尽快退款,截至目前,商家尚未退款。综合来看,退款周期高达数周到数月不等,退款不及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二是学科类培训改到工作日,但消费者普遍“不买账”。双减政策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因此,许多教育机构为了避免退款,“自说自话”地把培训日期改到工作日,但从投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工作日培训”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如消费者沈女士于去年10月份在某培训机构给孩子报了新概念英语60次课,支付11900元,现剩余15次的新概念下册和20次的新概念词法。双减政策出台后,沈女士申请退款,机构表示政策出来后,家长都要求退费,对机构来说压力比较大,决定安排在周五上课,合同继续履行。而沈女士表示周五晚上有别的安排,故不接受。
三是非学科类培训如何认定还有待商榷。对于如何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消费者和经营者也产生了不同意见。
如消费者连女士于今年2月份支付13800元给孩子报了英语课外拓展培训,共144课时,还剩余80课时,双减政策出台后,连女士提出退款,商家表示连女士虽然上的是英语课外培训,但其不是以课堂教学形式和升学为目的,而是采用活动形式开展的课外拓展,故不应该受双减政策规制,表示会与连女士当面协商处理。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