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闵行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这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团队在不懈努力

  全国第一例全飞秒(SMILE)手术者,手术量全球第一、SCI论文量全球第一……在眼科领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被称为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医生,他带领的团队曾一天完成254眼手术,“飞”得又快又好。

  初见周行涛,用行色匆匆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采访约在下午1点半,快到2点时他带着一阵风走进了会议室,原来中午安排了几台手术,刚刚下手术台。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他就谈起了热爱的眼科事业。“对于近视,防控一定要做好,然后才谈安全治疗。

  预防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百度“周行涛”,几乎和“全飞秒”同时出现。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周行涛技术和经验兼具,甚至可以说炉火纯青。一台手术或许只有5分钟、10分钟,作为科技的结晶,患者的感受通常立竿见影。

  这背后是他精心而完美的努力。今年初,周行涛获得“2020年上海工匠”称号。在提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他说:“工匠精神就是在眼神交汇之中向患者传递信心与力量,在精密仪器的毫厘之间创新技术,在渺渺时空的飞秒之间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光明。”

  周行涛的患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以18岁为界,其中手术只接受18岁以上的,因为这时候眼睛的各个结构都比较稳定了。

  “手术做得越多,经验就越多,对每一台手术的判断就越精准。”他说道,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评价指标和手术参数不同,比如一名18岁的患者,手术时可能额外留100度的“储备”。“我们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视力和角膜状况,判断他度数还会不会增加,增加多少,做了手术会不会反弹,可能反弹多少,晶体密度将会有什么变化,等等,所有因素都要考虑到。”

  随着全飞秒技术的成熟,选择通过手术恢复视力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周行涛也表示,全飞秒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手术,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对于成年人,重点是矫正视力、视觉质量及预防近视本身的并发症。”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眼镜和满腹经纶联系在一起。记者注意到,读到博士后的周行涛也没有戴眼镜,且眼神里满是学识和故事。“其实,我有一只眼睛曾是近视,200多度,1996年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做了激光手术。到现在25年了,一直很稳定。”

  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周行涛认为,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了,近视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他说,预防近视,最重要的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强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最少每天1小时、每周7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理想的户外活动时间为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这是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有效循证的好方法。

  “如果近视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早期的治疗和干预,比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OK镜以及一些视觉训练等,这些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在周行涛看来,对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当然是防大于治。“现在近视患者这么多,就是预防没做好,相对于治疗,预防方面要做的还有很多。” 

  让闵行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2017年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浦江院区正式运行。在周行涛看来,这是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一步。“属地化服务很重要,让有近视苗头的孩子就近就能获得有效的治疗。”

  在上海市和闵行区卫健委的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闵行区的合作已在稳健推进。2018年6月,《闵行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综合防控三年行动计划白皮书》正式发布,将通过目标学生群体的筛查、建档和跟踪干预,配合对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培训、宣教与科普,持续不断朝着在籍中小学生屈光发育档案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努力。

  预防,刻不容缓。2018年,周行涛带领团队进入浦江院区所在浦锦街道的中小学,开展近视筛查和科普。2019年,团队共进校29次,2020年由于疫情关系改为线上讲课。而这些只是近视防控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从整体上设计谋划。

  “首先是建档,目前闵行大部分学生都建立了屈光发育档案,2019年建档率已经达到95%以上。”周行涛补充说,用眼负荷高与大环境有关,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通过建档的方式把可能近视,尤其是可能高度近视的孩子精准筛选出来,然后进行个性化干预,而高度近视的治疗,正是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特色之一,可以防治结合。

  他还记得,2018年9月在闵行某学校筛查,发现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高达41%,超过了国家38%的标准。“这件事我很受触动,不管近视率多少,先把高度近视筛查出来,我们有很好的治疗技术,那就把治疗专长用到极致,精准控制。”

  至于防控的重点,周行涛表示,小学一二年级很重要。他说,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容易教导,家长更加配合,只要策略到位,近视就是会少一点。低年级学生新增近视比例少一点,整体近视率才会逐渐降下来。

  那么,是不是视力好就可以了?事实上,视力只是判断近视的诸多因素之一,要真正预防近视,还是要靠精准防控,比如眼轴长度等参数。周行涛举了例子:去年最开始阶段,判断是否是新冠肺炎病例,主要看是否发烧、咳嗽,CT影像,后来明确核酸检测,更加精确。对近视防控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把眼轴长度和视力、度数等参数结合起来。

  作为闵行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指导小组组长,周行涛希望把闵行作为精准防治示范区,做成国家级示范中心。“不仅仅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浦江院区,还有其他公立医院、社会办医机构、志愿者等都可以参与进来,方便孩子们就近进行防治,做好防、筛、建档、治疗的协作,跨出精准防治的重要一步。”

  身体力行给更多人带去光明

  对周行涛来说,忙碌就是常态,手术量最高的一天曾做了100例手术,从早上6点多忙到晚上11点多。现在当了院长,门诊量、手术量尽量控制,但他还是没有放下患者,很多手术都是见缝插针,牛年大年初一当天,他带领团队为21个近视患者做了手术。

  春节很多人留沪过年,周行涛就想到,就地过年的年轻人会有近视治疗的需求,那就从患者出发,在做诊疗时同时开展科学防治近视的科普活动,满足老百姓对视觉健康的需求。“现在人们重视近视防治,会用比较严肃的科学态度来看待。” 

  周行涛还有一个很萌的头衔——“近视小飞侠”。2013年,他创立“近视小飞侠眼健康之约”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科普活动与患者进行互动沟通,同时组建“近视小飞侠视光博士志愿队”,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学生筛查视力,为师生家长提供用眼健康的科学指导,培养了一批权威、科学、客观、公益的博士医学科普人才。

  2012年,周行涛开始承担国际“眼见为实”公益项目,联合12家医院,牵头开展培训基层眼科医师,培训防盲知识等公益项目,使“眼见为实”项目成为都市中的扶贫新范式,荣获2014年“亚洲模范”。他还获得国际“Dr。 SMILE”声誉和“ Eye Health Hero”称号。

  “做科普,要有颗公益心。相对其他人,医生做科普更专业,也能更好地维持科普的公益性。”平日里,门诊、手术及行政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但周行涛坚持每个月都开展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更多人带去光明。“不管是科普宣教还是其他,今年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坚持自我超越的同时,周行涛还培养了一批青年医生,至今已举办100多期的手术专业培训班,培养了全国500多位专科医生。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打造了一支20多人的视光团队,个个医术精湛,也都是科普宣教的高手。

  说起今后的目标,周行涛开玩笑说,很想放下手术、“归隐山水”,浦江就是好地方。“做了这么多年,患者还是那么多,说明防做得还是太少,我的小目标是,选一两个学校,通过防治结合,探索出一套面向高度近视防治的有效模式,然后推广到更多学校。”

  周行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上海市领军人才。擅长眼视光学、近视防治、激光治疗复杂性角膜病等领域,主持多项国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浦江院区)、周三上午(宝庆院区)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