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这几个企业数据指标全国第一,对标世界一流,申城营商环境还缺什么?

  来源:上观新闻

  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然是重视环境的城市。上海对生态环境全力保护,对营商环境更是倍加呵护。

  自2018年以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从“1.0”版升级到“6.0”版,推出近千条改革举措。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龚正市长宣布,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6.0版208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报告显示,去年“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904户、增长28.1%,企业总数289.2万户,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6.8户、位居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体现了一座城市对企业的吸引力。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打造更优环境,全市上下必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更大突破。

  重在企业的感受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专门强调要“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

  对很多工作而言,既要讲显示度,更要讲感受度。营商环境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甚至各个岗位都密切相关。政府整个服务链给企业的综合感受,就是一地的营商环境。因此,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用户导向。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营商环境怎么优化,企业最有参与权。”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说,政府部门要切实由“政府思维”向“企业视角”转变,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真正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各部门出台的政策,要让企业知晓,还要让企业看得懂、用得上。在制定政策的环节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在推进实施的环节要让企业评价打分,倒逼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改进服务,让政策更解渴、更给力,让服务更精准、更暖心。”姜冬冬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交流沟通机制”,也强化了“个性化服务”。报告明确,要健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企业圆桌会等交流沟通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以更快速度回应企业诉求。

  “政策不求面面俱到,但在于精准有效。”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管红梅提到,嘉定近年来形成了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区发改委与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等部门一道,定期与企业“零距离”沟通,让政府部门及时捕捉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及时提供政策供给。

  以去年上海推出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为例,“服务包”内既有普惠性政策的集成,也有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的解决方案,还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对一”提供服务。尽管制度刚刚推出,目前还在探索,但却清晰指明了努力方向。

  多位代表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性面对面倾听企业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企业的所需所盼,确保企业的“找茬”和“吐槽”有人听、有人办、有人回应,让企业有更好感受度、更多获得感。

  给经营主体稳定预期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

  当前,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实体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企业投资信心需要进一步提振。以更优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各类检查多、标准手势也不统一,行为规范的好企业也要忙于应付检查。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业态和领域又存在监管“盲区”。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到,对同一企业的执法检查,如无投诉举报等特殊情况,能否限定每年检查的次数上限?又如,对食品、危化品等重点领域,能否实施多部门综合监管,或大力探索智慧监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重点领域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

  “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可能消除各类壁垒和模糊地带,让经营主体拥有公平公正的环境和稳定预期。”市人大代表、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刘忱说。

  企业所盼,就是努力方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报告还提到,要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在破产办理、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等领域,探索一批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

  把“一企一策”上升为长效制度

  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法治保障是市场主体增信心、添活力的重要支撑,是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举措。

  上海近年建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的制度体系,努力提升营商环境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强化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并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

  上海曾创造“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去年又创造了3个多月实现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的“莫德纳速度”,凸显了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强烈意识。

  民建市委认为,要将这些“一企一策”的探索进行梳理,将实践证明务实管用、可复制推广的措施总结出来,固化为普惠性的长效制度,使之成为上海营商环境的竞争力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市政协委员、中乔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乔提出,希望能进一步优化企业评价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

  “民营企业家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企业和企业家辛苦地打拼,需要被作为纳税人和社会就业贡献者来尊重和认可。”市人大代表、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丐腾告诉记者,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全社会要营造重视商业的“重商文化”,更需要解决问题的通畅管道。“企业遇到问题,有时候不知道该找谁、通过什么渠道解决。希望企业有事求助政府时,政府能办事通畅,高效办事。”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契约精神是上海精神品格的重要内涵,要通过法治建设,让上海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佳舞台。“各区都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但‘请进来’之后,前期承诺事项要千方百计如期履约,避免对企业发展造成阻碍。”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名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俞锦说。

  市政协委员、上海经佳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丽佳呼吁,要实质性解决中小微企业拖欠款问题,强化各级政府对清欠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企业权益从“账面数字”变为揣在兜里的“真金白银”。